车联网至少在一点上和互联网很相像,那就是海量的C端最终用户:车主。从这一点看来,车联网的生意能赚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家里有点钱,你才能买车。车是第二个移动的家,为了养车,你不得不掏钱,汽油费、过路费你总得出,停车费、修车费你也得出。1.5亿私家车主,每个人每年1000块钱,你算算多大的体量。
然而所有熟悉车联网的人都心知肚明,这些钱都花在了硬支出上,也就是这些服务的最终提供者身上,而车联网生态本身的盈利却仍然遥不可及!
车联网产业结构比传统互联网要复杂很多,车厂,前后装企业,以及汽车配件商,4S店等B类(企业)角色都是互联网所没有的。
这么多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都孜孜不倦地推动车联网业务,可就是不盈利,到底为什么呢?(当然不排除一些局部的例外)
车联网是个“碎片化”概念
在芥子看来,这账得算到“碎片化”的头上。车联网这个产业,碎片化一直存在,甚至比其他产业更甚。我开过一个玩笑,就连“车联网”这三个字的定义,也是严重碎片化的。
很多车厂,比如国外的高端车厂,你买了它的一辆好车,有个Call-Center服务,就堂而皇之叫做车联网。
TSP技术曾风靡一时,隐隐然成了车联网的技术标准,可是TSP最终只变成了车厂的附加售后服务,并不足以成为独立盈利的手段。再后来,后装设备上个网,搞个音乐,搞个听书也想算成车联网。通讯运营商也着急忙慌地跳进来,只要用上了物联网卡就算车联网了。
就这样,每家车厂、前后装企业,还有大量提供车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诠释着车联网,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所以仅仅“车联网”这个概念的碎片化就让人多么感慨和无奈。
车联网碎片化的“丛林生态”
那么,这令人沮丧的状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看看车厂和前装市场。车厂前装的T-box、车载大屏都是自己研发的或者OEM的,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联网性质的服务,相互之间都各自为政。奔驰的绝对不会给宝马用,宝马的也绝对不会给奔驰用,这是必然的,是由他们自己的市场地位,竞争关系所决定的。都觉得我比别人更牛一些,我不会和你有任何生意上合作的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便是国内品牌也是如此。
前装设备厂的设备虽然有幸成为车厂的宠儿,但是自己苦心经营的车联网生态并不为车厂所采纳,仍然得自谋出路,苦苦挣扎。最终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那后装市场,更悲催一点,首先车厂的前装市场对他是排斥的,不让他进来的。他只有靠一些灰色的技术手段去拿到车的数据。后装市场地位本就等而下之,相互之间又恶性竞争。在珠三角有大量的后装企业活得非常不好,也牺牲掉了很多,现在硕果仅存的就剩不了多少了。
独立的4S店依靠自己的地理,人脉和资本享有着特殊的渠道优势,也握有很多车主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也竭力地构建自有的车联网生态,希望能够把单次销售转化为长期服务的模式。
还有一些企业是互联网背景的,在芥子看来是“门外的野蛮人”。他们来做车联网,有钱、有技术、有资源。但是车厂有老牌企业的尊严,我的数据不会给你的,至少不会轻易给你。因此,他们对车辆的服务总是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痒处。他们固然有钱,但在车的事情上,还真难盈利。腾讯的“路宝”,百度Car-Life等均在此列。
另外有大量的草根企业,他们做和车相关,所谓和车生活相关的各种生态服务,很多很多。芥子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有和车辆状态相关的服务,包括LBS,地图类服务都是这一类,有和车辆生命周期相关的,有和驾驶员行为相关的。在每一个大类里还分为很多子类,每个子类里还有大量相互竞争的企业,其惨烈程度怎么渲染都不过分。比如,在北方的成规模的洗车市场,基本只剩下一家服务商了。
上面的每一个企业(车厂除外)受资本,地域,服务内容等等限制都只能服务于一个相对狭窄的客户群,其车联网业务达不到盈亏平衡,盈利既无望,烧钱又无门,只能徒唤奈何。
其实在这些纷繁芜杂的局面背后,车联网生态圈也就几种角色,车厂,设备商,渠道商,生态服务商。无论车联网业务产生出什么样的新增利益,都只需要在这些角色之间分配。但是由于数据,系统和服务的碎片化,产业内并不能快速形成新增的,共享的利益分配格局。车厂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拥有者,担心别人瓜分自己的利益,当然会秉持保守态度。居于产业中枢地位的车厂一旦缺乏动力,整个生态自然就举步维艰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通过解决车联网的碎片化,让整个车联网生态产生新的可共享利益,从而让企业能够盈利,整个产业能够良性发展呢?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