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信息服务就是以车辆为平台,以车辆以及车辆驾驶者、乘坐者、经营者、服务者、管理者等与车辆有关对象为服务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简称"一个平台五方需求"的综合服务。
车载信息服务涉及众多相关行业,并与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以及传统的机械和能源技术紧密相关,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但目前其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移动终端和传统广播媒体与之形成了同质化竞争,此外,通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也是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从事车载信息服务的企业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突破同质竞争,开发自己的专属市场。
安全服务待开发
从服务组成角度讲,车载信息服务主要分为驾驶、安全、商业、管理4大类服务。
驾驶服务包括车辆信息服务、路况信息服务两大类,此类服务的作用在于辅助驾驶者轻松、安全驾驶。商业服务包括商家查找、商户预订、广告推送、物品购买以及传统的车载广播电视等。以上两类服务属于目前比较成熟的服务领域。管理服务更经常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所使用,主要反映车辆的位置、速度、驾驶者状态、乘员和货物状态、行驶习惯等等。
未来,车载信息服务最大的增值空间应该是安全服务,主要包括安全闭锁、轮胎气压、气囊状态、事故一键报警、倒车视像、前后车距、驾驶员盹睡状态、驾驶员酒醉状态、车辆状态远程监控等与车辆安全行驶和安全停放有关的信息与服务。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在安全服务领域的服务种类和内容最为薄弱,特别是主动安全服务,这也是目前车载信息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点,导致与手机等其他信息终端同质化竞争的主要原因。
多因素催生市场需求
车载信息服务市场可分为两大类:使用者市场和管理者市场,前者又被称为完全开放或完全竞争市场,后者又被称为行政或政府市场。
所谓使用者市场主要存在于乘用车领域,是由车辆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按照市场供需的原则共同确定的市场,这一市场只与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有关,不牵涉政府的行政强制,例如在私人车辆上广泛安装的InKaNet、D-parter、G-BOOK、On-Star系统等。管理者市场则是指政府或者其他管理部门,从安全、管理等行政目的出发,采取强制或半强制安装车辆信息服务系统以实现监督、管理、控制目标所带来的这部分市场,例如四部委"两客一危"的项目。
目前,使用者市场情况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现阶段车载信息服务终端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手机等成熟信息终端所提供的服务严重同质化。服务大多还是以导航、路况和商业信息为主,并未与车辆本身的技术数据相结合,无法体现车辆本身的特点,难以满足用户对于车辆本身的各种驾驶、安全、维修等方面的需求,所以也就鲜有人为此买单。
根据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的资料,最近几年,车厂前装真正意义上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的车辆数量约100万辆。2011年自主品牌车载信息系统主要有上海汽车的InKaNet系统,主要在荣威350、950上前装,目前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0万人;其次是一汽集团的D-parter系统,主要在奔腾、红旗系列上前装,目前用户数量也达数万;此外,东风、吉利、比亚迪、长安、奇瑞、华泰的相关产品也陆续安装上车。在国际品牌方面,上海通用OnStar系统主要在别克、凯迪拉克等品牌车辆上进行安装,累计用户数量20万人;丰田汽车G-BOOK系统主要在凯美瑞、雷克萨斯、皇冠等车辆上前装,累计用户数量10万人;其他系统用户目前约3万人。
而在管理者市场,之前只是各省交通、公安部门采取了一些区域性的手段,针对特种车辆安装车载信息系统。2011年4月18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有关特种车辆管理文件,民间简称"两客一危",有力地推动了120万辆支线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车辆强制安装车载信息系统,带动了50亿元的装备市场,以及每年数十亿元的服务市场。
智能技术拓"蓝海"
当前车载信息服务市场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汽车智能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当前车载信息系统和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同质化竞争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推动汽车由移动的物理工具向移动的信息集成中心转变,而这一技术属性的改变,会极大地推动车载信息服务市场蓬勃发展,也会成为未来汽车市场新的卖点。
汽车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将使更多车辆信息陆续开放并通过高速总线上传到车载信息终端,使车载信息终端成为车辆的大脑,车载网络成为车辆的神经系统,由此实现信息采集、传递、计算、反馈、控制的功能。因此未来的车载信息终端将能更好地反映车辆本身信息,为驾驶者轻松驾驶(智能驾驶)、安全驾驶(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明白维修(故障提示和保养指南)保驾护航,彻底摆脱手机的同质化竞争,迎来自己专属的广阔市场。
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数据,10万元以下的乘用车辆销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20万元~30万元乃至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辆的销售却稳步增长,甚至部分车型往往需要半年左右的等待才能获取现车,这些都说明车载信息服务的高端消费人群已经形成,而且在车辆发动机、传动系统、框架等机械性能日渐提升的情况下,未来车厂的主要卖点也只有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题。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