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伊始,“不差钱”的“嘀嘀”、“快的”两大打车软件背靠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投入巨资“请全国人民打车”,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
由于驾驶员醉心“抢单”,各地出租车运营事故率直线上升。最近几天,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针对打车软件的监管举措。其实早在去年4月,济南就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纳入监管的打车软件———“爱召车”,其利用车辆GPS绑定实现“车定位”的特点,为各大城市解决打车软件监管难题提供了借鉴。
用“嘀嘀”打车竟叫来“黑车”
上周六,家住邢村立交桥附近的市民刘女士准备打车去加班,她用“嘀嘀”发出约车信息,没过几分钟一辆车停到了她面前,问是不是叫了车。当时刘女士吓了一跳,原来这辆车不是常见的出租车,而是一辆面包车!“黑车我可不敢坐”,刘女士说,让她疑惑的是,打车软件应该叫的是正规出租车,怎么会是“黑车”呢?
记者了解到,“嘀嘀”、“快的”打车软件中的车辆信息并没有在主管部门备案,而是由司机自己注册生成,司机只需提供出租车客运资格证等信息即可。但是在济南,拥有出租车客运资格证的司机至少有15000人,几乎是出租车数量的两倍。换句话说,有证的司机即便开的是私家车,也能通过打车软件找到乘客。
随着打车软件不断为市民所熟知,类似的监管漏洞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乘客反映,现在有些出租车驾驶员的车上有好几部手机,求单的信息此起彼伏,坐在车上看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忙着“抢单”,想想都为行车安全捏一把汗。
还有,由于“嘀嘀”、“快的”为出租车司机准备了每单10元至20元不等的“大礼”,很多司机受利益驱使,反而故意忽略路边的“扬招”乘客。此外,打车软件到了高峰期便会周期性“失灵”,乘客为打到车,不得不加价抢单,出租车运价机制被严重扰乱。
用“车定位”取代“人定位”
不可否认,“嘀嘀”、“快的”对于繁荣打车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出租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运营关系到乘客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政府对出租车行业一直实行严格监管的出发点。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最近国内各地政府对于打车软件的规范管理也在“升级”。
济南已于一年前做到了这一点。2013年4月,济南市交通运输局与浪潮集团联合推出了国内首款纳入政府监管的官方打车软件———“爱召车”。“对出租车实现监管,最重要的是‘车定位’,而不是‘人定位’”,据济南一位熟悉出租车行业的人士介绍,官方打车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与车辆上的GPS绑定,这就实现了车辆的即时跟踪,“黑车”是不会出现在地图上的。另外绑定了车辆信息,就能够锁定与车辆有关的驾驶员信息,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才有法律保障。
官方打车软件亟待优化升级
尽管在官方打车软件方面,济南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爱召车”推出后却并未赢得泉城市民的认可。据记者掌握的信息,济南使用“爱召车”的司机不到一成,“嘀嘀”、“快的”大肆烧钱以来,“爱召车”更是鲜有人问津。
“要想监管得力,还是得发展官方软件,但前提是‘爱召车’自身得优化、升级”,市客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与“嘀嘀”、“快的”相比,“爱召车”还存在电子支付上的短板,“嘀嘀”可用微信支付,“快的”可用支付宝支付,而“爱召车”只能付现金。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我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于近期与“爱召车”开发方浪潮公司接洽,商讨优化升级官方打车软件事宜。另外,加强打车软件监管力度也在主管部门的考虑范围之内,并不排除将“嘀嘀”、“快的”一并接入官方召车系统,实行统一监管的可能。
“爱召车”三大特色
一、使用GPS语音呼叫系统,不会像现有打车软件一样导致司机因看屏“抢单”而分神。
二、仅通知一定范围内合法运营的空载出租车,避免司机违规拼客和黑出租车“抢单”状况出现。
三、整个打车过程受运管部门监管,出租车司机、乘客维权有依据。
各地加强对打车软件的监管
城市措施
上海早晚高峰期间出租车驾驶员不得使用打车软件青岛出租车行车途中不得接单成都使用手机接单视为“开车打手机”违法行为,可对司机扣分、罚款南昌由政府牵头开发官方手机软件,由电召服务商提供服务。
记者从长沙市公共客运管理局获悉,针对打车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长沙市正在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并将在两个月内启动建立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对全市6780辆的士,建立统一的全覆盖电话召车平台。据介绍,该平台将设立专用电召号码,有打车需要的市民拨打该号码后,平台通过定位系统确定市民位置,再通过出租车调度系统,通知最近的一台空载车到指定地点。也就是说,该平台可以全部涵盖目前市场上打车软件的功能。按计划,未来长沙的电召平台,将可以允许市民通过电话、短信、打车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叫车。
据悉,2012年武汉建立全市统一的出租车电召平台,以方便乘客出行,同时减少出租车空驶率。但运营1年之后武汉市出租车调度中心的数据显示,仅有48.5%的电召成功率。目前,该召系统运营更是骑虎难下。据悉,乘客跑单、出租车司机不接招、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都让电召离市民有点远。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