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新道路通“断头路”建停车楼
核心提示
☆破解“行车难”:岛内拟规划新建12条道路;打通原有28条“断头路”;拟建设9个下穿通道;确立公交优先;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拟开通多方向进出鼓浪屿水上线路、设立环厦门岛和岛内岛外的水上旅游交通线。
☆破解“停车难”:近期拟规划建设20多个立体停车楼;增设路边停车位;拟出台鼓励新建筑多层次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的政策;探索实行错时停车。
☆破解“行路难”:岛内先在区域内规划建设慢行系统,再进行全岛有机串联;岛外要按照“四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系统、生态、实用化的慢行体系。
海西晨报讯(记者杨家慧)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多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惠民重大政策与举措,省委常委会近日又召开会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近期就就业、就学和“医食住行”等六大民生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再次推出惠民措施。昨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又就破解交通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市领导臧杰斌、林国耀、王小洪参加。
一个多月来,市委、市政府就破解交通难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于伟国高度重视建议征集,认真了解群众意见,还召开会议专项研究。他指出,这些意见和建议很有启发,很有针对性,很有建设性,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凝聚民意、汇集民智。
在现场了解立体停车楼、交叉路口下穿通道规划建设情况,听取市有关部门破解交通难问题的工作汇报后,于伟国指出,交通是城市的脉络,脉络通,则城市兴、市民顺。在前一阶段广泛征集民意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破解交通难题认识更加统一、情况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明确。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投入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各方协同配合,尽快明显缓解“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问题。
在认真听取和研究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于伟国归纳提出了破解“行车难”的七项举措:一是规划新建道路,岛内拟新建12条道路;二是打通原有“断头路”,岛内拟打通28条“断头路”;三是实施立体交通,先在岛内道路重要交叉点、拥堵点建设9个下穿通道;四是破解卡脖子路段拥堵问题,鹭江道和西堤段是环岛交通的“卡脖子”路段,西堤段可在海堤上适当扩建道路,鹭江道下穿通道建设根据公开征求各方和专家意见,建议采用地下双层双向长通道方案,有关部门要尽快深化论证、优化方案;五是进一步改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覆盖率,积极稳妥地试行公交专线,使市民更多选择公交出行;六是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同时提高路面见警率,从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七是拓展水上交通,将水上交通作为陆上交通的补充,可开通多方向进出鼓浪屿水上线路,设立环厦门岛水上交通线,建立五通或五缘湾至同安、翔安的岛内岛外水上交通线,兼顾旅游和交通功能。
“加快建设更多的立体停车楼,是缓解岛内停车难的有力措施。”于伟国说,我市近期拟规划建设20多个立体停车楼,并将继续扩大建设规模,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快立体停车楼建设。要科学合理增设路边停车位。要尽快出台政策,鼓励新建筑多层次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要把改作他用的车库和停车位限期恢复停车功能。探索推行错时停车,逐步完善政策和管理机制,让单位、社区和个人的停车位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于伟国说,解决“行路难”问题,岛内先在区域内建设慢行系统,再通过人行天桥、下穿通道等,将区域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进而形成全岛慢行系统。岛外要按照“四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系统、生态、实用的慢行体系。
于伟国强调,全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快步伐,科学论证,将解决难题的措施按照决策程序,尽快提交研究,尽快付诸实施。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