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行业动态 > 正文

RFID技术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3-07-03 08:56:12 来源:www.cpsits.com责任编辑: admin
摘要:本文以公安交通管理为出发点,分析了RFID技术与现有交通检测技术的特点,研究了两者在应用上的异同,指出了两者的应用关系,进而提出了RFID技术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方向。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交通管理正从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人工管理向自动管理快速转变。然而,车多、路少的供需矛盾加之管理、诱导等均衡路网交通流量的手段和技术不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城市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已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迫切需要恰当引入各种高新技术以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在RFID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结合交通管理现状,将其科学应用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当中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分析RFID技术与现有交通检测技术的特点,研究两者应用异同,理清两者应用关系,确立其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十分必要。


  一、RFID技术与现有交通检测技术的特点


  目前,用于车辆交通数据检测的产品的种类很多,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各不相同,其中应用较为广泛和较为常见的有线圈检测、超声波检测、微波检测和视频检测四种技术。因各地交通状况不同,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车辆检测方式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就其本质应用来讲大体相同。其有关技术特点如下:


  1、线圈检测技术: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计数精确。缺点是安装过程对设备可靠性和寿命影响较大; 安装或维修时会中断交通并且会影响路面寿命;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缮等损坏。


  2、超声波检测技术:体积小,安装方便,使用寿命较长,可移动,无须破坏路面。但是检测精度不高,检测距离短,受环境、车型、车高变化的影响较大。


  3、微波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多车道的车流量、道路占有率和车型等信息,恶劣气候下性能出色,可以侧向方式检测多条车道,可检测静止车辆。但检测器安装精度要求高,道路具有铁质的分隔带或者拥堵时流量检测精度下降。


  4、视频检测技术: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线两种视频检测方式。可提供现场视频图像等大量交通管理实时信息,单台摄像机和处理器可检测多个车道。但检测精度受测量区域背景和车速影响,大型车辆可能遮挡随行的小型车辆,阴影、积水反射或昼夜转换可造成检测误差,图像处理计算量大,对拥堵状态检测不准确。


  随着交通科技的不断发展,将车牌识别和GPS用于交通数据采集的做法也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1、车牌识别技术:除了道路流量、速度以及占有率等数据外,还可以提供车牌信息、区间车速、区间行程时间等信息,数据检测连续性强,全天候工作。但检测精度受天气和光线影响较大,同时还受车辆牌照的清晰度影响。


  2、GPS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检测连续性强等优点。但在高层建筑比较多和密集的路段时信号衰减严重,且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GPS系统信号不够稳定。此外,强制安装GPS的车辆为营运车辆应用范围有限,且存在等客、兜圈等行为,因此采集的行程速度、行程时间等信息并不十分真实。


  随着RFID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基于EPC标准体系的电子标签技术的各项性能均在提高(高速读写、多标签识读、防拆卸、抗干扰、安全性等),目前具有识别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受光线及天气条件影响小的技术特点,且安装位置灵活。将RFID电子标签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工具,其识别率接近100%.


  二、RFID技术与现有检测技术在应用层面的比较


  基于现有交通检测技术,融合图像识别、通信传输等技术,通过交通数据的采集,及有关执法装备应用,实现了交通控制、执法管理和信息查询三个方面的功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城市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技术本身局限和相关技术融合不够的原因,公安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数据采集,智能控制


  目前,常规交通检测技术在交通控制层面主要实现了交通流量、占有率和速度三个交通参数的采集,而对于机动车车型、车种等车辆属性信息却无法获取,因此交通管理控制的面向对象是宏观的交通流,而没能精细化到个体的车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交通智能化水平也因此受到影响。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车路矛盾的加剧,未来交通管理工作要求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外,更多的需要依托于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流的实时掌控、调节和疏导。智能交通的主要内容为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及信息发布三部分,其中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是基础。因此,实现全路网、大范围的动态交通流数据的采集,精确把握交通状态,是进一步提升交通智能化的关键所在。


  利用RIFD高精度识别、准确采集的技术特点,将RFID电子标签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通过在电子标签相应区域存储车型等车辆属性信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采集,精确采集,延伸交通控制系统的"触角",从而使得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丰富、完善。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信息采集机制,可为公交优先信号控制、路网流量调配、精确的OD出行提供详细、全面的数据支持,便于交通控制系统进行深度数据应用的同时为城市交通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基于RFID技术对个体车辆的精确识别,可以通过后台关联车主手机或车载设备发布相关交通信息,改变目前城市交通拥堵信息发布针对性不高、时效性不强,诱导效果不明显的状况。通过相应区域感知运行车辆发布其行驶方向上或前方区域的拥堵信息乃至参照车辆的行驶速度信息,提供个性化的路径选择方案,使机动车驾驶员变更行驶路径,以快速、有效的实现均衡路网流量、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从而提高交通诱导能力,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


  综上所述,检测技术在采集方式、采集数据上的不同,将带来应用上巨大的差异,RFID技术的应用将为精细化的交通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动态管理,违法查处


  为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采用了冲红灯电子警察系统、车牌识别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对路面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通秩序,保障了交通安全,缓解了道路拥堵。其中,在车辆动态管理方面,车牌识别系统实现了车辆抓拍、车辆测速、布控车辆信息对比、黑名单车辆报警、数据存储、全天候录像等功能。目前,车牌识别系统已成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执法手段。


  但是,车牌识别系统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在打击假套牌、遮挡号牌,查获盗抢机动车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盲区,给道路交通管理和执法留下了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识别率及准确性还有一定差距。表现为识别率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无法获取车辆身份信息。图像处理可能存在偏差,需要人工确认,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部分涉牌违法行为无法识别。无法查处假牌套牌等违法车辆的同时无法准确锁定违法人员,降低了执法效果。


  受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车牌识别的准确率白天90%,夜间80%,对于查处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而言,其系统配对识别可靠度白天仅为81%,夜间则下降到64%.而RFID的技术特点,使得RFID标签不存在识别而识别错误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