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成为了2014年的热词,而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相伴而生的大数据方法更是被誉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交通领域便是一例。可以肯定的说,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是一种非常好的工具,能提升管理部门的效率和能力。
今年五一,京藏高速55公里的大堵车再次震惊了世界,中国的交通拥堵问题又被空前关注起来。那这种拥堵真的没有解决之道了吗?
大数据成为了2014年的热词,而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相伴而生的大数据方法更是被誉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以至于,各行各业都紧跟大数据脚步被各种忽悠,交通领域便是一例。
可以肯定的说,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是一种非常好的工具,也会提升管理部门的效率和能力,但大数据方法仅此而已,用于公众之中的透明大数据应用多数都只会成为玩具。
在目前,大数据在交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公共交通部门发行的一卡通大量使用,因此积累了乘客出行的海量数据,这也是大数据的一种,由此,公交部门会计算出分时段、分路段、分人群的交通出行参数,甚至可以创建公共交通模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前制定各种情况下的应对预案,科学的分配运力。
2、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预埋或预设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车流量、客流量信息,结合各种道路监控设施及交警指挥控制系统数据,由此形成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有利于交通管理部门提高道路管理能力,制定疏散和管制措施预案,提前预警和疏导交通。
3、通过卫星地图数据对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进行分析,得到道路交通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供交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以发布在各种数字终端供出行人员参考,来决定自己的行车路线和道路规划。
4、出租车是城市道路的最多使用者,可以通过其车载终端或数据采集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随时了解几乎全部主要道路的交通路况,而长期积累下的这类数据就形成了城市区域内交通的“热力图”,进而能够分析得出什么时段的哪些地段拥堵严重,为出行提供参考。
5、智能手机已经很普及,多数智能手机都会使用地图应用,于是始终打开GPS或北斗定位系统,地图提供商将收集到的这些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由此就可以分析出实时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出行流动趋势或特定区域的人员聚集程度,这些数据公布之后会给出行提供参考。
媒体报道,以车联网为例,专家的理性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城市,如果把车和车,车和道路充分链接到位的话,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提升这个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270%。
以上这些都是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会有助于提升道路交通信息的透明度,也对缓解交通用户有所帮助,但如果就此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那就是文不对题了。
交通拥堵的核心是通行能力与通行需求不匹配,可能是常态化的道路资源不够,也可能是瞬时车流高峰导致的不协调,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多数的城市或郊区道路拥堵都无法通过大数据的交通信息公开来缓解。
这一段时间,北京市将使用进京证的范围扩大,进京证的有效期缩短,由此造成了各进京路口办理进京证的排队状况盛况空前,据很多司机反映,正常情况下,办理一张进京证需要2-3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从天津到北京开车办事,路上只需一个小时,而办理进京证就需要3个小时。但大家都知道,办理进京证的排队时长是不固定的,也有司机遇到过半个小时就办完的偶然。很多司机都在预测什么时间会办理的人少,有司机选择在半夜1点去办,结果排队了3个半小时,因为与他有共同想法的人太多,结果造成了人员拥堵。
其他交通领域也一样,大数据的交通信息公开会带来交通流量的透明化,而大家同样的选择会导致下一个交通拥堵的出现,景点的热力图也只代表现在,如果大家都得到同样的信息,结果冷点就会很快变成热点。当然,饭店可能是个例外,如果你发布的某个饭店排队人数多,很可能导致的是这个饭店的排队人数更多。
有人说,单一个体的出行是随机和不可控的,而一旦每个交通参与者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可实时分享交通信息的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就具备了某种“智能”,通过互相影响来达到自我调校和自我优化,而结果一定会朝着减轻拥堵的方向发展。确实,在现代移动互联网状态下,每位终端用户既是交通信息的生成者,又是交通信息的提供者,从而以互联网彼此连接、相互影响,但这种交通智能对交通拥堵的缓解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大数据在交通上的应用并非将交通大数据变成“公共知识”,公共知识状态的交通信息会导致出行博弈的混乱,从而对缓解交通状况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大数据对交通管理有用,但这样的大数据是在小规模的管理中枢来应用,一旦变成全民共享,就会变成出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