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10月8日起,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天津、惠州等城市先后公布了网约车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一些城市规定车应是本市车牌、司机应是本市户口,而另一些城市则无强制要求。
一、谈意见:都是老司机,别玩歪的
城红是非多,京沪两地较严格的规定一公布,便引发舆论热议。有不少网友火速点赞:“早该管管了,现在网约车早都变了!不但比出租车贵,出事后打客服没人管!”。也有意见领袖痛哭流涕:“刚刚在中国落地发芽的分享经济要完蛋了!”。
有褒有贬,各方利益博弈,对于一个个还在征求意见的地方管理办法而言,原本是正常不过的事。这样公开的讨论,也是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治理能力自信的体现。
但,风向很快不对味了。诸如:将导致打车难打车贵,无视群众利益!开历史倒车!戳破梦想!和总理唱反调!扼杀创新!影响社会稳定!各种锅、各种帽子甩得飞起。
“你也配开网约车?”、“找个开网约车的男人就嫁了”——各种污名化、断章取义的段子和调侃也来了,不少傻白甜网民在一些意见领袖、营销号的忽悠下,纷纷将加入了这场讨伐地方网约车新规的口水狂欢中。
笔者要对部分网约车公司和那几位熟面孔的专家、意见领袖诚恳说一句:请三思!大家都是老司机,请理性、建设性地表达意见,反映诉求,别试图玩扣帽子、挑逗舆论的舆论把戏。
令人发指的是,郑渊洁、五岳散人等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和不少网民表达了对新规的部分肯定或理解,也被一些水军攻击污蔑。明明是各方畅所欲言的公开意见征求,难道在资本面前,只能发出一种声音?!何其嚣张!
笔者先亮明态度:从目前公布的部分城市网约车新规看,有部分条款笔者个人也认为有修改完善的空间,但多数规定并无不妥。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规定各不相同,这种“一城一策”的规定,恰恰是最大的实事求是,最大的负责。
倒是一些网约车公司通过舆论包装,把自己涂脂抹粉成解救万民的活菩萨、纯洁可怜的白莲花,实在是让人胃部不适。这几个月前涨的价,给司机抽20%多的成,各种幽灵车、乱扣款、负面案件难道以为大家都忘了?点到为止。
真的,别装了。
二、谈事实:一城一策,现实理性的选择
是否要求本地人、本地车,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目前看,一城一策,规定有紧有松,很大程度上是当地政府面对现实困境的理性选择、最大公约数选择,和扼杀不扼杀创新一毛钱关系没有!京沪两个城市,也不能代表全中国!
北京为例,要求本地户籍、本地车辆,正是因为北京已经有560多万辆机动车,密密麻麻能停满三环四环。如果再大量增加上路车辆,大家都堵在路上,互联网+什么都不管用了!
一个有趣的观察点,从网络评论看,本地网民支持度对北京的新政支持度很高,因为他们切身懂得什么叫堵得动弹不得,什么叫良好的交通秩序和绿色交通、公交优先。(多说一句,这和排外无关,某些人不要试图挑起“地图炮”来攻击新规,这很low!)
交通拥堵和城市病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城市,则要宽松很多,这也打脸了一些专家的危言耸听。
杭州,要求本地车,但户籍不限制,非杭州户籍同样可以开网约车。
另一个直辖市重庆,则更能说明“一城一策”分类管理的实事求是,首先户籍则完全没有限制,本地人外地人都可以。其次,车辆在在主城区要求本地牌照,主城区以外的各区县(自治县)则没限制。
在广州,户籍根本没限制,要求“初中以上或同等学历证书”居然还能被喷,这些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的网络喷子,你咋不上天呢。
南方的三线城市惠州,网约车数量运价完全放开,驾驶人并不限制户籍。
啪啪啪,又打脸了!
三、谈情怀:共享经济的遮羞布快遮不住了
某些网约车公司和专家总是善用表演情怀,常常自居道德”本人、“创新”本人,尤其是喜欢打出“共享经济”的遮羞布,甚至借此抬出领导人来碰瓷壮胆色。
来讲道理,共享经济——将你闲置的资源分享给别人,提高利用率并获取回报。“沙发客”就是典型共享经济,偶尔把你家闲置的房间(沙发)共享给驴友、游客,适当收取点回报。可你长期用五层小楼几十个房间给陌生人住,还收钱——对不起,这叫开!旅!馆!
沙发客和开旅店的区别就是,沙发没有什么强制要求,但旅店必须有消防设施、应急通道,必须有专业服务员,必须诚实合法经营,这就是门槛和要求。
某些网约车公司总是在舆论宣传是言必称“共享经济”,以彰显自己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稍有不同意见就将对方打成“逆历史潮流而动”。可现实是,有哪个白领、老师、医生一天到晚开车在街上“共享”, 满大街跑的不都是以此为职业的专业司机(不少是过去的黑车司机)?
可以说,
目前,网约车公司的业务类型中,只有顺风车算是共享经济,而快车、专车等其他类型都是披着共享经济外衣,干着经营的出租客运车辆罢了。
大量专职司机通过汽车租赁公司或自带车上路拉活挣钱,这种网约车被定为经营行为,提出相应规定来确保乘客安全,这过分吗?笔者看,简直不能再合理了。
四、谈钱:真的很伤所有人的感情
网约车为啥受老百姓欢迎?因为便宜啊!难道是因为人民群众要践行“共享经济”或者“互联网+”理念么?价格几乎是决定性因素。曾几何时,平时不打车的也约一发,去趟超市也要约一发。
可现在还便宜吗?笔者去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别玩虚的,关于专车和共享经济,咱聊几句实在话!》,预测过网约车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今天疯狂补贴的100亿,明天就要赚回200亿甚至更多,互联网思维: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死了。
事实如此,今年开始,各地网约车大幅涨价,这就不必多说,看官们的荷包自有深切体会。反正笔者没有“券”、不打折后就很少坐了,还是滚回去支持地铁、公交,践行“绿色出行”理念。
现在,有声音想把“打车难”、“打车贵”的锅甩给新规,你确定人民群众都傻吗?真的伤感情哟!
谈钱,更伤感情的是网约车司机。这些司机一般自称“雷师傅”,雷锋师傅。一些网约车公司旱涝保收,在不承担车辆损耗、油费、车险、司机五险一金等等支出的情况下,每一单干抽20%多成,真是谁开谁知道,高利贷也不敢这么玩!
后来,该网约车公司宣称“取消20%多的抽成”,用全新的计价方式。为此,某长期站台的Z专家还吹捧道“新计价方式说明了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不同,不是变相的份子钱,也不是抽头,而是分享经济的体现。”
可实事是,网约车司机一算发现,网约车公司只是玩了文字游戏,“眼不见心不烦”不显示出来,还抽多少还多少。啪啪啪,打脸!某专家,可耻!
当有舆论炮轰出租车公司份子钱压榨的时候,你可知道北京等很多地方的份子钱里含着司机的保险、福利甚至车辆成本。
收这么多,那赚多少呢?以某网约车公司的公开数据,上海41万网约车司机2015年收33亿收入,这意味着人均月收入670元……这个算法可能有误,毕竟人很多是玩票,注册后没开过。就算有十分之一是专职司机,那也就6700元/月,这还不算油钱、车辆损耗等成本。
垄断了,补贴没了,开始收割用户。而扰乱的市场却已经回不去了,几年前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擦头”(出租车)服务,现在还有吗?
收入降低导致司机素质和服务态度也跟着下降——司机不挣钱,谁还用心服务?乱扣费、车内臭气熏天、爆粗口、威胁乘客、绕路,甚至各类刑事案件,凡是网约车的乘客,都能体会到网约车服务质量的变化,这不是造谣或者抹黑吧!
五、结语
数月前,力挺网约车的北大教授周其仁、薛兆丰曾大加赞赏交通部公布的网约车暂行管理办法——“作为世界范围内首个国家级网约车法规”,“必将在科技商业史上留下一页”。
如果放眼全球,与东京、首尔、伦敦、台北、香港等城市直接禁止相比,中国大陆城市对网约车的管理已非常与时俱进,但资本不能肆无忌惮,以为独角兽真的“大到不能倒”。只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那就是“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 。
愿社会公众、企业、行业从业者、政府部门等几方都能理性、建设性地寻找到最终解决方案。(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