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车联网 > 行业应用 > 正文

BAT+Uber,商务租车牌局开战

2014-08-05 16:28:00 来源:虎嗅网责任编辑:
摘要:阿里的1号专车上线,腾讯的U优紧张筹备,这两天又传闻百度有意投资易到用车,BAT三驾马车第一次会聚商务租车市场,再加上淡定的现任庄家Uber,这一桌麻将算是凑齐了。
  
 
 
 
 
 
\
 
  阿里的1号专车上线,腾讯的U优紧张筹备,这两天又传闻百度有意投资易到用车,BAT三驾马车第一次会聚商务租车市场,再加上淡定的现任庄家Uber,这一桌麻将算是凑齐了。
 
 
  百度:为O2O寻找更多应用场景
 
 
  Q2财报证实了移动时代百度的赢利能力,移动营收占比30%,在研发成本攀高和360威胁不减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靓眼。不过百度地图多年布局虽小有所成,但在阿里化的高德组成陆兆禧+俞永福的超级班底前,仍不免有所压力,何况弱势的百度钱包时时制约着百度的O2O野心,在LBS部门抢摊打车应用失败之后,百度转向商务租车市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百度会否投资易到用车还没有确实消息,但百度地图接入易到已可断言。根据内部流出的说法,百度地图的租车O2O现阶段重点关注商务租车模式,缺席打车应用1.0时代的百度企图直接升级到商务租车2.0的竞争中,在这个新战场上,技术底蕴更加深厚的百度自信能够打一场翻身仗,而易到用车之所以雀屏中选大概有四个原因:
 
 
  1、易到是中国最早的Uber追随者之一,在商务用车市场浸淫四五年,且只有携程一个干爹;
 
 
  2、易到的服务场景特别有利于捆绑百度的移动支付,在大流量入口介入后有放量可能;
 
 
  3、商业模式具有赢利潜力。8月6日,易到的价格体系将从“扣费”向“提成”切割,以经济车型为例,乘客叫车的费用为每公里3元+每半小时15元,如1小时、18公里的路程,乘客花费为84元,司机目前的收入为每公里2.5元+每半小时12元,上述路程司机可获得69元,所产生的15元差价则是易到用车和租赁公司的佣金,这是一个更清晰的盈利模式,显然有助于打消百度的疑虑;
 
 
  4、易到的车辆来自租赁公司,司机则用第三方劳务派遣的方式签入,一定程度上规避和转移了风险,这是百度特别留意的,但易到的平台上仍然充斥着大量挂靠的私车也是事实。
 
 
  在为易到站台的同时,百度也是两手准备,据可靠消息,百度仍在与握有最多自驾租车用户的神州租车寻求合作,易到只是百度地图的O2O小白鼠。如果成功将这两部分目前最成熟的租车群体收入囊中,百度尔后予取予求则无不惬意。
 
 
  百度的本地生活服务之前一直靠糯米撑场,但前有支付宝,后有微信支付,百度的O2O试验如果没有更多使用场景,没有移动支付的补贴支持,终将是镜花水月,来自百度的内部消息透露,李彦宏已经决定拿出12亿元巨资力推百度钱包,据说,百度钱包在寻求与租车公司的合作时,补贴的力度要远远超过当初的微信支付。
 
 
  易到在这桩交易中几乎没有选择,它之前与神州租车的合作已经搁浅,神州租车网站和APP的短租代驾服务原是由易到提供,最近一直显示“服务升级中”的状态,而干爹携程一直不愿用顶级入口为它导流,令易到尤其愤懑,这次百度主动抛出橄榄枝,易到没有不接的道理。
 
 
  阿里&腾讯:错位搭配打透租车市场
 
 
  当初快的和滴滴携手做足了移动支付的前戏,但补贴大战斗到分际,马云突然虚晃一枪,借着太夫人的几句牢骚,巧妙找到台阶,一走了之,当腾讯环顾自雄时,由大黄蜂转型的“一号专车”已经重新开战。
 
 
  大黄蜂问世时,曾经被易到用车砸过场子,这本身就说明了二者的竞争关系,而易到用车低姿态的主动发难,说明在拥有阿里背景的大黄蜂面前,它并没有任何优势。一号专车仍然是走快的的巨额补贴老套路,派送抵用券的同时,还喊出各种一口价。腾讯手握微信这样的超级入口,自然不会坐视,滴滴的孪生兄弟U优打车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一号专车和U优打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是资源之战,其次是服务之战。司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寻利群体,即使进行洗脑式培训,也毫无平台忠诚度可言,司机争夺战实质就是翻版的打车应用之战,核心仍是加价和补贴。所不同的在于客户,目前全国的110万辆出租车每天会产生4000万个订单,其中20%为加价订单,如何争取到这部分价格敏感度不高的高端商务用户,无论对于易到用车、AA租车这样的先行者,还是一号专车、U优打车这样的后起之秀,都是生死攸关。
 
 
  说到服务,快的和滴滴都没有太多积累,所谓服务,也不是雪白的手套和两瓶矿泉水等表象所能涵盖,它需要一整套严谨的服务规范支撑,即使强如阿里和腾讯也需要向传统服务业取经。
 
 
  只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面向商端群体的商务租车钱景更好,口碑传播的示范效应更强,营销上也更有噱头,总之除了讨厌的监管机关,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
 
 
  小步快跑的Uber
 
 
  Uber不仅是租车创新的代名词,在资本市场更火得冒泡,2014年的估值达到182亿美元,但在中国,Uber的优势和它的劣势一样明显。
 
 
  1、Uber太牛了!
 
 
  在美国,Uber的代驾和Lyft的搭乘同为租车创新,市场价值却天差地别,根本在于服务。搭乘主要是熟人之间的互动,Lyft创业之初大谈朋友文化,也是得益于此,虽然这有利于从心理上拉近双方的距离,避免过分商业化,但温情色彩也淡化了应有的服务职能。
 
 
  相比之下,Uber更关注服务的本源,虽然它的价格并不亲民,但更人性、更出色、更关注细节的服务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瞬间体会土豪的快意。Uber的另一个优势是清晰的赢利模式。Lyft一直讳谈收入,而Uber的利润高达20%,躺着数钱的Uber已经把风险剥离给差异化的低端品牌UberX。
 
 
  至于Uber与差旅公司Caoncur的合作只是一种布局,Caoncur之前与Hertz和Avis这样的传统租车公司早有合作,Uber不过是把自己更深入的嵌入到商务差旅的场景之中。
 
 
  2、Uber太慢了!
 
 
  高调进京差不多是Uber在中国的第一个实质性动作,这家在美国以快为名的公司在中国显得太慢了,到现在仍然龟缩于几个一线城市,这种步幅很小、步频很高的发展思路让人很是无语。Uber中国采用欧美公司常用的打点策略,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都是标配3人团队,一个Leader领着一个市场和一个商务,这样迷你的团队配置注定翻不起什么大浪。
 
 
  没有本地化UED团队的Uber,APP的体验十分诡异,处处流露出高大上的美国范儿,绑定信用卡的流程直接沿袭了Paypal的拍摄方式,取景时必须将绿色圆环完全套住信用卡,笔者没有帕金森综合者,仍然尝试多次才算成功,而更糟的是服务器读取和返还数值明显存在延时,整个流程像是在考验使用者的耐心,不过幸好它还支持支付宝。
 
 
  没有任何营销手段支持的Uber中国完全依靠它在全世界积累的知名度,所谓高调进京无非是沿用了它在欧美屡试不爽的公关手法,意在动援民间力量倒逼监管机关表态,在Uber的带动之下,中国的追随者如易到用车也状若癫狂,宣称反攻美国本土,AA租车携手特斯拉和小时代大玩公关戏法,一片喧嚣的背后,暗示这个市场已经处在激变的前夜。
 
 
  在这桌牌局中Uber虽是传统上的庄家,但至今还没听牌,至于能否自摸更是殊难逆料。商务租车在中国的发展必走高端路线,但如果只是与现有的出租车竞争,不但风险大增,也没有明确的商业前景。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