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深圳交警不断创新,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交通管理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那么,两年来深圳交警在交通管理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举措?
有一位网友在论坛上感叹:离开深圳,去其他城市生活,开了几天车,才感觉到深圳车主的自觉和文明。假如你在全国各地坐过车或开过车后,就会觉得深圳人开车是最守规矩的。就拿斑马线礼让行人这一项来说,深圳司机在全国都是最好的。
同时他又感叹,深圳的车主是怕被罚款才自觉的,随手拍举报、高清电子眼、铁骑执法、交警巡逻……在深圳开车,能不自觉吗?治理的初级阶段必须要从严,慢慢就养成了文明驾驶的习惯,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交通秩序。
(这个车贴也许是深圳驾驶文明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深圳交警不断创新,可以说使出了洪荒之力。在管理思路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先后与BAT、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让自己的创新思路通过科技公司的技术研发来实现,从而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他们的许多创新举措,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那么,两年来深圳交警在交通管理方面都有哪些创新?
深圳交警都有哪些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拉链式交替通行
2015年11月1日,深圳交警在40个主要路口实行“拉链式”交替通行,即车辆汇聚时,无论前方有无车辆,都必须让右侧车道第一辆车先过,左侧车道头车紧随其后,像拉链一样,左右交替,互不抢行,方便别人,方便自己,违者罚300元。
开通潮汐车道
2016年10月24日,深圳市交警局参照美国金门大桥潮汐车道的设置经验,在布吉路、文锦北路实施工作日早晚高峰自动化潮汐车道的交通组织模式,也就是利用潮汐车道“拉链车”隔离出一条潮汐车道,并引进使用了全国首台快速路自动化潮汐车道“拉链车”。潮汐车道“拉链车”作业速度为5-10公里/小时,可设置车道宽度并有序地实现水马变道作业。
布吉路、文锦北路设潮汐车道后,早高峰入关通行能力提升了20%,效果十分明显。
在全国率先推出“HOV”车道
2016年8月,深圳交警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出“HOV”车道。“HOV”车道也称“大容量车辆车道”或“多乘员车道”,车内乘客多于一人才能走此道,目的是缓解早晚上下班期间的交通高峰拥堵状况。
深圳首条“HOV”车道位于滨海-滨河大道,启用时间段为工作日早晚高峰时间,每天7时30分至9时30分,17时30分至19时30分,禁止HOV车辆以外的机动车经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行驶。其他时段不设限制,允许所有车辆使用。
成立交警“铁骑队”
2016年3月2日,深圳交警“铁骑队”成立。“铁骑队”民警驾驶大功率摩托车在道路上巡逻,主要负责快速接处警、动态违法查处等。这是深圳交警对警务模式的一次探索。在“铁骑勤务”新模式下,深圳多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使深圳的交通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化接轨。目前,深圳交警已经形成千人铁骑队伍,成为处置突发事件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立交警无人机中队
2016年7月,深圳交警依托于现有的隐形战车建立了无人机中队,利用无人机“鹰眼”巡查执法。无人机中队由持证飞控人员、飞行平台架设人员、技术服务保障人员组成。并由专业公司提供后台支撑,与科研所联合成立无人机实战应用小组。
“鹰眼巡查执法模式”精准定位区域,迅速打击违法,通过无人机搭载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对各主要道路的交通通行情况进行监控,全线开展空中巡航,发现交通事故、车辆故障、道路拥堵时,第一时间通知路面巡逻铁骑、辖区执勤交警前往现场指挥疏导交通,处理交通事故以及拖移故障车辆,全力保障道路交通通行的安全、畅顺。
地面有铁骑、空中有无人机,深圳交警不断挖掘科技力量,突破勤务执法中的瓶颈,打造三维立体勤务网,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
处罚车辆“冲绿灯”
2016年9月,深圳率先推出“冲绿灯”处罚管理模式,在全市道路全面启动“冲绿灯”查处,对所有车辆在遇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进入路口的一律依法予以查处。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如遇路口拥堵,即使信号灯为绿色,机动车也应该在路口外等候,否则被视为“闯绿灯”,将面临300元罚款。
启动后,交警加大警力投入,组织路面执勤民警、高峰值守警力、铁骑巡查警力等全部上路,全面加强路面管控力度,对“冲绿灯”违法进行集中查处。同时加强电子警察抓拍。交警在路口增设专用电子警察,对“冲绿灯”违法进行自动抓拍;同时还将使用视频探头、无人机等科技设备,人工对“冲绿灯”违法进行取证查处。
试点启用智能行人过街系统
2017年2月28日,深圳交警在留仙小学附近的留仙大道某红绿灯路口试点启用智能行人过街系统。智能行人过街系统由视频采集分析存储上传系统、控制器、显示屏、闸机、语音播报和前端计算机等系统组成。该系统充分结合现有检测、控制、语音、人脸识别、自动抓拍报警、ITS等技术,在红灯亮起时,闸门关闭,将行人止步于闸门一侧;在绿灯亮起时,闸门打开,将行人安全放行。
引入“声呐电子警察”
2017年4月,深圳交警局盐田大队在全市率先引入和启用“声呐抓拍”设备,这套设备位于货车交通繁忙的明珠大道泊郡雅苑路段,通过利用基于声呐列阵检测的声源定位、视频检测等技术,可对三个车道内前后50米范围内的机动车鸣号违法行为进行实时采集,一旦有违法鸣号车辆被抓拍,其车牌号便会在大屏上显示,以此实现对特定区域鸣笛车辆的实时探测、高精度定位、自动查处。深圳交警局表示,下一步,全市将会有更多区域投入使用这种设备。
启用国内首条“会走路”的潮汐车道
2017年4月14日,国内首条“移动护栏+灯控”组合潮汐车道(俗称“‘会走路’的潮汐车道”)在深圳市主干道——深南大道南新至南山路口推出,早晚高峰根据车流变化,自动调整车道设置。此次“移动护栏+灯控”组合潮汐车道的设置,是继布吉路、文锦北路实施自动化潮汐车道交通组织模式之后的又一创新举措。
启用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
2017年4月15日,深圳交警在新洲路与莲花路交界处启用“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
这套系统是深圳交警经过前期调研,结合视频识别技术,专门针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创新研制的。该系统主要通过视频检测到行人闯红灯的行为,对人脸进行实时提取和识别,能够识别出闯红灯人员的真实身份。除此之外,系统还自动储存闯红灯的人脸数据,并通过实时搜索比对,结合大数据运算,查找出同一个人是否有多次闯红灯行为。对系统核实出来的相应违法信息,会在路口的系统大屏上进行实时显示。系统显示大屏将起到宣传、取证、警示的作用。这一系统能实现红绿灯路口行人通行秩序的智能、高效管理,同时节约社会管理成本。
成为2016年“年度治堵典范之城”
创新,有时难免会引进争议。深圳市交警局局长徐炜表示:“为了深圳的交通有改善,有争议我们也要做下去。”彰显出深圳交警交通管理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在从严治理、从严处罚的同时,深圳交警还不断加大交通宣传,倡导驾驶文明。2016年8月,深圳交警局在APP、微信、支付宝三个渠道推出星级用户服务升级,再推十项便民举措。对注册星级用户,系统将自动将证件生成专属动态二维码,与注册时提交的驾驶证、行驶证图片合成为实时“手机电子证照”,专属行车驾照电子证件一旦生成,永不过期。这意味着,车主开车上路,带上手机交警就可以通过系统确定人员身份、驾驶资质和车辆属性,车主无需再带行驶证、驾驶证。这是全国首推“手机电子证照”的创新举措。
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让深圳交通有了大大改善。目前深圳市机动车保有居全国第三,但每公里道路车辆密度为505辆,居全国之首,远高于北、上、广等同类城市。但是,深圳的交通拥堵情况却明显低于其他同类城市。2016年,深圳成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这,与深圳交警的创新管理和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深圳交警的科技创新管理经验,值得全国交警学习和借鉴。
公安部副部长李伟高度评价深圳城市交通管理工作
4月18日,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深圳举行。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李伟,广东省副省长、省公安厅长李春生,深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华楠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分管领导、交警总队长,各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计划单列市公安局分管领导、交警分队长,以及部分县市公安局分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公安部副部长李伟表示,深圳至少有五点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他说,深圳交警积极探索现代警务机制,以信息化大数据为支撑,以指挥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情报中心、督察中心、宣传中心三大中心为驱动,以铁骑勤务、夜间勤务、卡口勤务三大勤务基本勤务,打造了最便捷、最快捷,形成了一整套快速灵活、精准高效、责任落实的勤务模式。深圳打造“第四代交通管理”,很关键点一点就在于勤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