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通管理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交通管理 > 科技应用 > 正文

深圳:2014年首次提出“交通拥堵三色预警”民生项目

2014-02-25 14:22:50 来源:南方日报责任编辑: sunny
摘要:24日,深圳交警公布了2014年十项民生实事项目,有六项属提升便民服务项目,有三项属治理交通拥堵项目,有一项属降压道路交通事故项目,“力争年内落实实现”。


  正式推出交通拥堵三色预警、窗口办事证件材料拍照提交后不用再次复印、轻微交通不履诺“老赖”将受法院严查、全面推广“拉链式通行”……深圳交警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将于2014年陆续推出十项重实效、接地气的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市民最关心、最关注的交通管理及交通业务问题。


  24日,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次公布的十项民生实事项目,有六项属提升便民服务项目,有三项属治理交通拥堵项目,有一项属降压道路交通事故项目,“力争年内落实实现”。


  十项民生实事有多项是交警以往职责工作的升级和改进。比如,提高交通事故快撤率,对事故、故障车辆提供免费拖移,增加了为小型客车提供免费换胎、充电等简易服务。而且,交管业务便民服务车上门服务内容将增加,范围也将扩大,交通违法自助缴款终端也将添置,持有广东省驾驶证的车主可以在全省范围内任何一台自助缴款终端机处理省内交通违法,减少驾驶员的舟车劳顿。


  对于新的实事项目,对公众影响较大的是开通“交通拥堵三色预警”。建立红、橙、黄“三色”预警制度,是指根据季节、天气、节假日、大型活动等天气、人文等综合因素的变化,提前对全市或特定地区交通状况做出预判,以特定颜色提示市民群众,并提出出行建议,以方便群众合理规划出行。拥堵预警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短信、诱导屏等手段全方位发送,方便群众及时获得。遇有突发性事件或因素,随时发布。


  据深圳市交警局统计出的最新消息,目前,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约有267万辆,驾驶人276万,去年一年增加粤B牌机动车达38万辆,拥堵问题严重。


  交通治理


  1对事故、故障车提供免费拖移


  在道路上(高速公路除外),对发生事故或故障对交通造成影响需要拖移的车辆,继续提供免费拖车便民服务,帮助市民将车辆拖移至就近方便进一步处置的安全地方。


  2交管业务全面推行预约服务


  年内推出“交管业务全面预约服务”,预约服务将涵盖车驾管、违法、事故、年检审验等交管各项业务。市民可通过微信、深圳交警客户端、互联网等方式进行预约。


  3交通违法不服就近接受申诉


  内容:首先是就近受理群众申诉。群众可就近选择辖区交警大队违法处理窗口对全市范围内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交通违法不服的进行申诉,并提交有关材料。


  4严惩轻微交通事故“不履诺”


  一是严厉打击事故处理“不履诺”行为,对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的一方当事人不履约且拒不改正的,交警部门将按逃逸事故调查并对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还将纳入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5交管业务便民服务车上门服务


  继续推出“交管业务便民服务车上门服务”。一是今年便民服务车数量将增加到4辆,年内力争提供300次以上的便民服务;二是扩大服务范围。


  6增加交通违法自助缴款终端


  年内再增加200台交通违法自助处理终端机,使全市终端机数量达到248台,分别安装在全市各交警大队及中队的交通违法处理点、车管分所等对外服务办事点。


  便民服务


  7首次提出交通拥堵三色预警


  建立红、橙、黄“三色”预警制度,根据季节、天气、节假日、大型活动等天气、人文等综合因素的变化,提前对全市或特定地区交通状况做出预判,以特定颜色提示市民群众,并提出出行建议,以方便群众合理规划出行。


  8提高交通事故快撤率


  依靠交警警情管理系统、保险公司理赔报案系统,利用视频交警等系统进行交通事故快撤工作。


  9全面推行“拉链式通行”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在车道减少的路口、路段,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每车道一辆依次交替驶入车道减少后的路口、路段(即为“拉链式通行”),缓解局部路段点交通拥堵,进一步提高文明驾驶程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交警部门将于3月底到4月初,在全市主要干道,设置20到30个“拉链式通行试点”,此后将扩大试点范围。


  交通降压


  10从产销环节“禁摩限电”


  交警部门以实现涉摩涉电道路交通事故下降10%为目标,亮点措施是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开展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治理行动,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监管,进一步加大“禁摩限电”整治力度。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