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访谈 > 正文

孙小年:规划科学探路者 综合交通逐梦人

2015-03-30 14:19:4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责任编辑:
摘要:他是我国交通规划领域的“拓荒者”。他较早接触国外交通规划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交通规划领域耕耘,全国交通规划领域的若干个第一诞生在他手上。
  规划科学探路者 综合交通逐梦人
 
  ——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综合运输研究中心(筹)主任孙小年
 
  他是我国交通规划领域的“拓荒者”。他较早接触国外交通规划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交通规划领域耕耘,全国交通规划领域的若干个第一诞生在他手上。
 
  他醉心于科研工作。为了探索交通规划,他放弃了后备干部的培养机会和公务员职位,前往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为了能在全国推广规划方法,他又放弃高薪待遇,转战北京;即使在医院病房,他依然抱着材料进行复杂的数学建模与模型演算。
 
  他怀揣着知识报国的书生情怀。在看到综合运输现有弊端后,本有足够实力在规划领域“吃老本”的他,又在年届半百之时进入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领域重新开始奋战。
 
  他就是孙小年,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综合运输研究中心(筹)主任。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在吉林省交通厅、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工作。27年来,他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后评价,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等领域留下了奋斗与奉献的足迹。
 
  用创新拓荒交通规划
 
  全国交通规划领域若干个第一在他的手上诞生。
 
  孙小年有突出的学习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喜欢挑战的性格,早在学生时代便崭露头角。他就读高中时曾获全省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1981年进入了当时的吉林工业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大学时,孙小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当时少之又少的研究生保送资格。选择硕士专业时,他放弃了大家向往的汽车设计,转而专攻还是空白的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研究生时完成了“关于吉林省综合运输网络发展规划若干问题研究”学位论文。1988年,他进入了吉林省交通厅工作。随后,在吉林这块土地上,孙小年在交通规划方面的才能开始显露:
 
  ——1990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2000年吉林省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与科技支持系统和吉林省综合运输网发展规划研究”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探索了在有限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区域交通发展战略,创新性地提出了开展区域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布局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
 
  ——1992年,在交通部的支持下,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获得了我国首批亚洲开发银行的公路贷款。按惯例,凡是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需划出部分赠款资金开展技术援助,吉林省选择了咨询技术援助——用60万美元进行线路规划,这是国内首次引进国际技术开展交通规划研究。凭着以往出色表现,孙小年成为7位中方代表之一,与聘请的7位国外专家一道开展研究。其间,他赴南澳大利亚大学和美国南加州规划署系统学习现代交通运输规划方法和技术。
 
  ——1993年,他主持完成的“吉林省1991-2020年公路网规划”,是全国首次借鉴发达国家“四阶段交通模拟分析”的交通网络规划理论和引进TRANPLAN软件完成的成果,被交通部推荐为其他省份编制三十年中长期公路网规划的学习样板。
 
  ——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交通部软课题“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技术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整套定量需求分析预测方法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评价技术,并自主开发了交通规划软件。成果先后获得1996年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1994年,孙小年作出了一个惊人选择——南下。他辞去公务员身份调往事业性的广东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东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办公室)工作,这一放弃“铁饭碗”的举动在当时的吉林省交通厅一度成为新闻,甚至直到今天看来仍属不易。
 
  “面对当时广东省厅领导的邀请,我并不是没有犹豫。”孙小年回忆说,当时,吉林省交通厅厅长还专门找他谈话,“小年啊,你在这边干得这么好,是我们这边干部里知识化、年轻化的典型,也被列为厅重点培养的第三梯队干部,现在房子也分了,你在这边干肯定前途无量啊!”
 
  事实上,这已不是孙小年第一次面临调动,因在公路规划中的突出表现,孙小年受到了当时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领导的青睐,准备调他参加国道主干线布局规划,甚至调令已下达至吉林省交通厅。但在厅领导的力劝下,孙小年最终选择了留下。
 
  可是这一次不同,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广东成了改革开放的热土和试验田,交通运输的发展势头走在了全国前列。
 
  “那时候的感觉,真就像是一些文章里说的,广东如同一张大画板,无限精彩等待着年轻人绘就。”孙小年回忆道。
 
  来到广东后,孙小年不负众望,在交通规划领域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全国交通规划领域的若干个第一在他的手上诞生。
 
  全国第一个省域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第一个省域公路运输枢纽及客货场站布局规划、第一个省域高速公路服务区总体布局规划、第一个区域公路网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公路网规划》、第一个经济特区规划《深圳市公路网规划》、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规划《东莞市公路网规划》……在为广东交通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孙小年丰富了我国交通规划的方法。
 
  2002年,孙小年成为广东省恢复正高职称评审后的第一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用激情推广规划科学
 
  尽管工资收入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为了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规划科学,孙小年毅然来到了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这个可以服务全国的平台。
 
  在致力广东交通发展的同时,孙小年也看到,全国还有很多省份的交通尚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规划过程中“拍脑袋”决策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2003年,孙小年再次作出了人生选择——北上,来到了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部交科院)这个可以服务全国的平台。
 
  当时,部交科院的交通规划学科基础薄弱。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交通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优化学科布局,时任部交科院院长、党委书记连续三次邀请孙小年加盟团队,年届四十岁的他最终被他们的诚意感动。
 
  与前一次“南下”时妻子的理解不同,这次“北上”开始却没有得到妻子认同。在东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的妻子,为了跟随孙小年,来到了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次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经过几年铺垫,各方面终于适应,人脉也开始积累了,本可在学校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的职位上大干一番时,却又要去一个陌生环境。
 
  此外,这次“跳槽”使孙小年的工资收入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收入锐减必将降低生活质量啊。
 
  “可这是一个可以服务全国交通的大平台啊!”在孙小年的几次恳求下,妻子终于答应。来到北京后,妻子未能如愿进入高校,这让孙小年至今愧疚。
 
  按照预定计划,来到部交科院任副总工程师的孙小年在软科学研究室短暂过渡后,带着一台台式机、两台笔记本、四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挑起了交通技术咨询中心主任的担子,承担了推动部交科院“十一五”重点发展目标中“交通规划咨询业务崛起”的重任。
 
  不出意料,在新平台上,孙小年更加忙碌,每年出差少则150余天、多达200多天,连续出差是常事。在28个省(市、区),100多个地市留下了他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身影。
 
  工作不止、创新不止。在大力推广规划科学的同时,孙小年不落窠臼、继续创新,为我国交通规划的学科发展“添砖加瓦”。
 
  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在“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中,作为总体组主要研究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完成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简称“抗震重大专项”)喜获特等奖,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的“山区公路网络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获二等奖。
 
  “抗震重大专项在国际上首次着眼于公路网抗震能力提升,在路域灾情辨识与评估、公路网抢通保通、结构物恢复重建等方面开展攻关,形成了涵盖震后应急、抢通保通、恢复重建和运营三个阶段的较为完整的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体系。”孙小年介绍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抗震重大专项,集中了行业内外26家单位成立了课题组。孙小年受邀参与其中,负责高烈度地震区公路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技术研究和震后路网重建的规划研究,创新地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抗震设防标准和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出色地完成了震区“生命线”的研判和规划。
 
  除了研究地震对山区路网的影响外,孙小年“乘胜追击”,还研究了灾害天气对山区路网的影响,这便是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山区公路网络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的立项由来。
 
  伴随着孙小年的“南征北战”,他带领的团队人数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50余人,培养了大批年轻骨干,光处级干部就达10人,期间还对外输送了17名干部。在他的带动下,交科院许多部门也大力开展各类型的规划咨询业务,实现了部交科院“交通规划咨询业务崛起”的发展目标——业务额从最初的零到今天占据院全部收入的“半壁江山”。
 
  用责任逐梦综合交通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研究头绪多、难度大,在没有课题经费支持下,小年选择了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经过多年“拓荒”,孙小年有足够资格在规划领域“吃老本”。在将近50岁的时候,他又义无返顾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亟待研究的综合交通上,特别是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研究这一片国内几乎无人探索过的领域——用当时某领导的话来说,“小年啊,你是选了一块前人从未碰过的硬骨头。”
 
  这一转向并非是“赶时髦”之举。事实上,对综合交通的追求,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早在广东时,他就碰到了“高速公路要不要修这么多”的问题。孙小年说,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公路,必须结合铁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通盘考虑。
 
  由于从事规划工作,孙小年有着不少的出国机会,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他亲身体会到了“零换乘”的便捷。而在国内,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图景:许多地方旅客大包小包地从火车站跋涉几公里外的汽车站。“要是国内旅客出行也能享受零换乘的便捷该多好啊!”这一感叹成为了萦绕他脑海的“综合交通梦”。
 
  2004年,他把眼光瞄准在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综合客运枢纽的研究上。当时我国客运站还停留在传统的汽车客运站、铁路客运站等单一方式场站,远不能满足“零换乘”的需要。为此,孙小年主持完成了“一体化客运换乘系统规划研究”和“西部地区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系统地解决了我国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运管管理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课题分别获2007年和201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如今,各类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离不开孙小年当年的推动。
 
  工作中,孙小年逐渐认识到了标准规范在构建综合交通中的重要性。2011年,他正式提出了开展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建议。由于当时国务院并没有赋予交通运输部负责组织拟订综合交通运输标准的职责,因此建议没有得到关注。但孙小年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而这一切是在没有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的情况下。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既没有经验可复制,也没有前人研究可参考。加之当时大部门制改革未到位,标准编制和管理分散在各种方式、不同类型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中。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越发体会到工作的艰难:体制机制的障碍,管理职责的交叉,研究领域的庞杂,无不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信心。
 
  团队也有成员表示不解,“难度这么大、又没有经费支持,干嘛还要坚持?”这时,他会这样激励研究团队——“这是我们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未尝不是他内心的呼声。
 
  转机出现在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铁路政企分开的同时,明确了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职责。终于,经过反复沟通,当年12月,部科技司立项《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与制定》课题,委托他主持研究。
 
  2014年上半年,他带着中心员工分成七个研究小组,梳理了包括交通行业21个已有标委会的标准体系,涉及铁路、民航、邮政、物流等相关标准体系2000余项标准;研究了国内外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现状;走访了包括国家铁路局、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工信部等部门,出差调研50余次;组织并参与了专项研讨座谈会20余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000余项标准,文本几乎堆了半个屋子。”孙小年介绍说,经过征求了行业相关标委会、部内司局、国家局意见后,《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表》送审稿终于形成。
 
  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孙小年意识到,未来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需要部层面的强有力推动。他多次呼吁成立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终于得到采纳,并由孙小年担任秘书长。
 
  这一步,看似很小——不就是发个文件、成立一个机构吗?但意义重大——正是有了这一平台,公路、铁路、水路、民航、邮政各方面的行业管理、生产企业、标准研究人员第一次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迈出了大部门融合的坚实一步。其背后的付出和汗水,或许只有孙小年办公室那盏常常彻夜明亮的孤灯知道。
 
  用奉献抒写科研人生
 
  看到孙小年这么忙碌,妻子说,你这是把家当旅馆啊、把旅馆当家啊。儿子则说,我将来不读博士,也不娶博士媳妇。
 
  问及对孙小年的印象时,两个词频频出现在他同事的口里——工作狂和儒雅。
 
  的确,孙小年是个“工作狂”,他一年的时间中约有一半时间在外出差。有时候甚至前一天晚上深夜回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出差了。妻子抱怨说,“你这是把家当旅馆啊、把旅馆当家啊。”
 
  工作中,孙小年雷厉风行、一丝不苟。中心员工周一鸣回忆说,去年上半年,孙小年接手了《“十三五”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重点及对策研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几乎天天加班,两个月内竟然修改了20余次。
 
  中心员工王东则回忆说,中心成立不久后接手了《四川省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这一课题。该课题涉及10个地市,因此又包含10项子课题。为了更好地提升质量,在向业主汇报前,孙小年把课题组的成员叫到了一起,花了两天时间对10个子报告逐一点评。“孙总这次把关大大提高了我们这些新入行年轻人的能力,他的治学严谨、他的谆谆善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东感叹道。
 
  为了工作,孙小年牺牲了太多的家庭和个人时间。儿子高考时他还在外地出差未能陪伴;母亲病危时,他还在忙广东省公路网规划调研工作,没来得及在母亲临终前赶回去,这成了他心头的一大憾事。孙小年说,“心中始终含有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其中的苦楚。”
 
  对于妻子,孙小年同样愧疚——“她本来是一把业务能手,为了我她放弃了太多,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妻子为了支持他,先是放弃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职务,后又放弃了华南理工大学的职务,还主动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看到父母这么忙碌,孙小年的儿子半开玩笑地说,“我将来不读博士,也不娶博士媳妇。”(孙小年在职期间取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妻子也是博士。)
 
  对待下属,孙小年宽厚仁慈、关怀备至,是个典型的儒雅型学者。中心员工汪健评价说,孙总平时话不多,但分派任务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超前意识强。中心员工对孙总的业务能力、思维能力深感佩服。
 
  中心员工王嫱则回忆道,2013年,包括自己在内的五名女员工相继怀孕。中心的工作本来就很繁忙,私下交流时,五位女员工觉得很惭愧——“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向孙总请假。”孙小年了解情况后,主动对她们做了思想工作,让她们放下思想包袱,好好休假。产假结束后,孙小年还主动提出对她们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些点点滴滴,让王嫱她们倍感温暖。
 
  而对于自己,孙小年从不想到回报。2013年,父亲去世时,孙小年简短地请了几天假,回到岗位后对同事只字未提。直到几个月后,院工会要对员工进行年度慰问,负责中心工会工作的王嫱才得知——原来,当时孙小年向院领导请假时不得已透露了这消息,后来院领导转告了院工会。
 
  由于长年的出差奔波和深夜加班,孙小年患上了血栓,心脏也不好,2008年和2010年有过两次住院经历。即使住院时,孙小年依然抱着材料在病床上继续工作。医生两次提出了手术方案,但考虑到可能限制工作,最终选择保守治疗。
 
  孙小年还积极开展西藏、新疆和其他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研究。在高原稀氧的西藏、在大漠边陲的新疆、在半只车轮悬空的雅江地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感染和带领下,中心两位同志杨天军、王东先后赴西藏交通系统挂职,中心30多位同志都有过入藏入疆经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同志入藏次数多达六七次。
 
  2015年元旦刚过,孙小年带领的综合运输研究中心(筹)被交通运输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荣誉称号,这是对孙小年所带团队的肯定。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