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科技讯1月12日消息,在今年的消费电子展上,中国移动、软银等TD-LTE技术的主要成员在拉斯维加斯召开GTI公会会议。不少参会的终端商、运营商分别表示,TD-LTE在中国首先成功非常重要,但目前商用仍没有确定的日期让产业链无法全力投入,这或将导致在4G技术上,TD-LTE再次落后于其他4G标准。
“TD-LTE技术上没有问题,我们也在准备部署和升级,但从终端数量和产业链情况来看,TD-LTE首先一定要在中国市场成功。”美国运营商Clearwire公司CTOJohnSaw向网易科技表示。
这样的观点也是包括软银、HTC在内的多个产业链厂商的观点。目前TD-LTE在数据传输上拥有比FDD-LTE更有优势,而Wimax等一些网络升级到TDD-LTE的成本会比升级到FDD少,这是吸引运营商的重要因素。
TD-LTE将是中国通信技术赶超一流水平的最好机会
在全球通信技术的演进中,中国在3G技术上落后了全球6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布网、商用都落后全球,这也导致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手机终端、运营商普遍采用了更为成熟的WCDMA等技术,而TD这个国产的3G技术成为中国特色,手机厂商也因为用户数量的原因,没有把全部的设计精力放在TD上。
最大的例证是中国移动和苹果公司对于iPhone的谈判迟迟没有进展,对于苹果来说,全球大量的WCDMA网络可以让一、两款iPhone遍布全球市场,而针对TD研发iPhone的成本相对只有中国市场的回报来说较大。况且中国还有现成的WCDMA运营商中国联通可以合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无线数据传输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3G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从运营商开始对于4G的演进速度在加快。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向网易科技表示,全球的运营商对于4G技术的升级纷纷加快了步伐,AT&T、DOCOMO等公司都把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也让4G更快的来到我们身边。
在本届CES上,支持4G技术的各类终端纷纷发布,主要针对的是AT&T的FDD-LTE网络,而且三星、HTC、诺基亚等厂商也均把全部的设计能力和供应链都开始做了调整。
商用时间不确定引起产业链观望
在4G技术上,中国的TD-LTE技术随着3G时代演进过来,在技术上不输于其他任何4G技术。黄晓庆认为,TD-LTE是中国通信技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最好机会,因为在接下来的5到10年看不到下一个突破点。
但从产业链和商用时间来看,国内TD-LTE的商用时间迟迟没有准确消息,这可能会导致TD-LTE在运营上的落后,也会浪费这次赶超的机会。
HTC副总经理JerryHsiao表示,HTC非常关心TD-LTE技术的发展,而今年就会开始研发TD-LTE的工程样机,这也可以帮助HTC在技术上具备开发TD-LTE终端的能力。
但谈到何时会全力开发商用终端时,Jerry表示,从技术上具备能力到开发机器,需要注重的是当地的消费者爱好,并针对当地频段设置更准确的芯片、接收器,并开发超薄、高亮等工程,这需要首先明确市场,也要明确用户的群体人数,而这些需要更为明确的商用时间表来规划。
根据惯例,一个新技术的网络正式商用会提前18个月公布,产业链也会为此做好准备,但目前中国的TD-LTE仍迟迟没有认为正式商用的计划。Jerry表示,按照规律来看,只要明确商用时间,两个季度左右就会有成熟的终端为市场准备好。
TD-LTE需要在中国首先成功
除了TD-LTE的产业支持者外,这次GTI大会更是邀请了全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TD-LTE产业链。而不少人认为,这个技术需要首先在中国成功。
John对成功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在中国商用,然后在现在中国移动的用户中有10%的用户使用。因为对于其他运营商来说,中国的市场规模足够大,一定比例的用户就可以支撑起产业链的支持。
说到底,有市场才有企业投入,终端数量取决于潜在的用户数,而消费者会去选择新的LTE技术,则需要有更多的明星级终端吸引和运营商的支持。这看似相互矛盾的逻辑实际上符合市场发展的路径。
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开始了第二期的TD-LTE试商用阶段,而且黄晓庆透露,中国移动在二期中投入了20倍于一期的基站数量,也在终端上提升了高端、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运营。
日本软银也在开着中国LTE的进程,目前软银在日本的TD-LTE基站有了1万多个,而中国TD-LTE用户数量增加,必然终端就会成熟,其他运营商也会为这些终端和用户提供网络支持。
从4G技术的两个分支来看,虽然技术上没有差异,但FDD的商用进程比TD已经快了2年时间,如果持续这样的步伐,在4G技术上,TD-LTE将再次和世界一流水平无缘。(王杰聪)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