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导致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大,交通拥堵,甚至公路成为"停车场"的现象,正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引发这一情况的因由是"大城市病",还是因规划设计不足造成的"后天缺失"?
对此,专注于停车行业50余年的美国沃克停车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史蒂夫·斯伯纳认为是"后天缺失",一个城市在规划之初,就应做好停车需求规划。
近日,本报就城市交通规划与停车规划采访了史蒂夫·斯伯纳。
记者:现在,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面积、人口和汽车保有量都在扩大,形成了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美国在之前的城市化过程中,是否也有过类似问题?
史蒂夫·斯伯纳: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不同,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时,城市中的人口慢慢走向了郊区或城乡结合部,是分散式的。但在中国,人们对于到郊区的意愿并不强烈,这是因为城市规划对于周边区域延伸力度不够造成的。
大城市的拥挤,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人口密度和车位不足造成的。据了解,中国商业地产停车场的配比较低,如上海内环是1∶0.5,外环是1∶0.8。而国外停车场配比是中国的8~10倍。在目前停车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会造成许多连带交通问题,不但停车难,停车场进口和出口的堵塞也会比较严重。找不到停车位的车,就会在停车场内外形成无效循环。
记者: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政府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努力,比如限制机动车交易,限制行驶等。您觉得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史蒂夫·斯伯纳:解决这个问题要综合各种方式。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这两个城市的公众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地铁、轻轨、公交、快速巴士都很普及,我们可以在交通枢纽的地铁站、高铁站周围修建停车库,我们称为"P+R",即停车场与车站相连。
除此之外,其他方式包括增加停车位、立体停车场等,都能解决汽车停放难题。
因修建停车楼、停车库本身涉及到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等,需要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原因是,建设停车楼如果成本过高,可能几十年都无法收回成本,会降低这一项目的建设。
另外,停车费的收取应该像股票和股市一样更市场化,而非行政化。
记者:停车场虽能产生一部分收益,但这些收益与建设成本相比仍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配套设施,是应由政府主导,还是交由企业和市场主导?
史蒂夫·斯伯纳:在美国,大部分的停车楼,或者是收入比较可观的停车设施,均是私人的;位于公共交通枢纽的停车场则大多是由政府建造。
此外,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停车场,政府要在政策、贷款或税务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还可以多个商家联合投资一个停车投资基金进行停车场建设,以分担停车场成本,更好地协管交通。
记者:由于中国城市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控制以及建设好停车场?
史蒂夫·斯伯纳:在这一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城市的停车需求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在一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时就要介入。
而对一个区域停车规划的测算,主要是依据所在土地的用途,包括对商住混合项目、办公项目以及工业区的测算,同时也要把未来几年汽车保有量测算在内,从而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以指导城市停车需求规划。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城市的拥堵问题该如何解决?
史蒂夫·斯伯纳:每个地方的交通堵塞都有它的特点。交通堵塞如果是停车位相对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如代客泊车、待客停车等方法进行大密度排车;可以改造停车场,或者兴建一些立体停车场;还可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来解决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