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ITSCC)召开,大会期间发布《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智能交通产业界、投资界都会掀起新一轮的智能交通热。
1、国家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1-2020年)
2011年8月,交通运输部在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发布《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初稿)文件,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智能交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策略和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描述。本报告摘取涉及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的部分内容。
1.1战略目标
在主要大中城市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路网、相关高速公路以及综合枢纽的集成化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支持和服务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公交智能化车载调度装备普及率达到80%。公交电子支付全国平均普及率达到70%。
在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兼顾多种运输方式的公众出行实时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高速公路推送式交通广播系统和依托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依托大中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城市公交、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多种方式的信息共享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全面建成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系统,为出行者提供道路气象服务,为交通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在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应用的推动下,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和装备、车载安全辅助驾驶装置、公交和营运车辆及船舶运行监管系统、港口与集装箱运输智能化装备等方面实现产业化,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到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技术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10年的水平,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数据处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集装箱运输、港口自动化等方面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主要智能交通技术及装备、应用软件和控制软件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应用。
1.2战略重点
1.2.1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城市交通协调管理能力
1.2.1.1推进智能化公交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推广应用公交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和专用道运行监管系统,实现车辆监控和运力高效配置,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建设覆盖车辆、车内、重要站点、公交枢纽的城市公交网运行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满足常态和突发状况下行业监管与服务需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交信息多媒介发布网络;推广建设都市圈多种交通方式间、城乡客运间电子支付系统。建设符合出行者消费习惯的出租车服务系统。
至2015年,结合“公交都市”建设,在30个左右大中城市示范建设智能化公交管理与服务系统,车载调度装备平均普及率达80%;至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1.2.1.2开展城市交通运行协调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统筹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客运枢纽、路网及停车管理业务领域,整合多元交通数据,实现城市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城市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决策,解决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路网保障能力低下、交通信息不共享、各运输方式协调性差等问题。加强停车管理和停车诱导系统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至2015年,在5个左右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开展城市交通运行协调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示范建设。至2020年,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推广建设,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1.2.1.3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客流与运行状态监测与服务平台,实现综合枢纽有效地安全监测和紧急事件下的预警及联动处置,提高应急疏散效率;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运行,为公众提供出行规划、换成诱导和在线票务等服务。
至2015年,在全国10个左右综合枢纽示范建设协同管理与服务体系;至2020年,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应用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服务体系。
1.2.2提高交通运输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轨道交通安全监控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
建设全方位的轨道交通监控机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运行的实时监测和合理调度。建设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站台、换乘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客流监测、运行状态评估、安全预警及信息推送服务。建设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建设阶段与运行阶段信息的有效衔接,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及装备的安全运营维护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建设轨道交通防灾应急系统,提高轨道交通的应急保障和疏散能力。
至2015年,通过轨道交通安全监控与应急处置系统示范工程,实现轨道交通安全监控、应急疏散、决策支持等信息服务与管理的集成应用;至2020年,全国推广应用轨道交通安全监控和应急处置系统。
1.2.3提高出行便利化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覆盖高速公路、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枢纽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集成应用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客运班线、国省干道、气象、民航、铁路、水路等信息资源,实现多种方式的信息发布服务,重点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结合的高速公路推送式交通广播系统以及依托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和智能终端的出行信息服务,组织开发高速公路出行可靠性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进产业发展。
至2015年,服务范围覆盖东中部大城市和30%以上的高速公路;至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80%以上的高速公路。
1.2.4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化
1.2.4.1完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加快标准推广应用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车路协作技术、实时交通数据获取和管理技术以及节能环保技术等发展及其在智能交通的应用,完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结构,补充修订标准体系表。
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一致性检测、符合性检测体系,形成智能交通产品的市场准入、认证认可体系;提高标准宣传、贯标、标准应用指导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1.2.4.2加强智能交通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制订工作
研究制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基础性标准,包括智能交通标识体系、专用短程通信、信息安全及认证等标准。
加强城市交通、公路、水路、综合运输等领域的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主要包括代码、数据元、道路交通图像信息互操作和基于服务对象需求类型分析的交通信息网上服务等系列标准。
1.2.4.3推进智能交通重点应用领域标准制订工作
制订城市公共交通只能点读管理与服务,公共交通车辆、客流、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公交信号有限,城市公交一卡通等标准。
加强国家公路网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行状态监管、应急处置标准研究制订;制订车路协作应用标准;制订完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列标准;电子收费结算网络信任平台等标准。
开展集装箱电子标签、电子装置系列标准制订;开展内河电子航道图与航道制图一体化生产系统、内河智能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研究制订。
研究制订综合运输网络状态感知与数据服务、甩挂运输智能化、多式联运信息状态采集及服务等相关标准。
1.2.5组织智能交通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攻克支持大范围路网运行状态监管,及个性化、人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等应用的专用技术;大力研究以提高主动安全和运输效率为主要目标的智能车路协作、专用短程通信等技术;探索生态智能交通相关技术。为智能交通协同运行及效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主要技术装备、应用软件的自主开发。
1.2.5.1实时交通数据获取和管理技术
面向人、运载工具、基础设施、环境等多类交通对象,开展实时信息获取及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引进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行数据采集技术、基于车辆定位与识别系统的路网运行状态获取技术;研发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网络化的交通专用传感器技术、多源交通数据管理与综合应用技术、交通信息互操作技术、海量异构信息的数据处理及智能化决策技术、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交通对象识别技术、基于设施和运输工具特征识别和认证技术等;集成开发大范围路网监管系统,及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交通数据计算平台。
1.2.5.2智能车路协作技术
运用各种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实施车车、车路全方位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获取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实时、大容量车路信息交互技术;开发低延时、高可靠的车车信息交互技术,车群网络快速组建及通信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基于交通专用短程通信的多应用融合技术;集成基于车路协作的安全预警及辅助驾驶技术,及基于车路协作的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技术。
1.2.5.3智能交通协同运行与效能提升技术
围绕城市公共交通、多式联运、内河航运、港口等开展智能协同运行与服务相关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协同运行智能监管及运营服务技术,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内河智能航运监控及信息服务技术,港口自动化和船舶助导航技术等;开展综合效能提升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项目建设后评估技术,智能交通系统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技术,考虑能耗和排放指标的智能交通管控技术等。
未来10年,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创新交通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坚持发展交通专用通信、车路协作等交通专用技术在安全、效率、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形成实时信息获取、综合信息服务、智能车路协作、协同运行与效能提升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群;基本适应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求。
1.2.6加快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
加快建立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在公路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行监管、集装箱运输、公交车辆、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监管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支持具有扩展应用功能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载终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不同功能、不同档次、可供消费者按需选择的系列产品;引导支持运营企业与商业银行、汽车经销商等合作,借助商业渠道加快电子不停车收费普及应用;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电子收费服务体系。
支持一体化、多功能的信息服务终端设备开发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内容加工和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增强多层次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支持面向交通运行监管的相关产品开发,主要包括:公路水路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设备、公交与营运车辆运行监测设备等,完善数据开发利用和设备长效运维机制,促进其产业化。
支持安全智能集装箱系统及船舶装备开发,包括:集装箱先进电子箱封、身份识别与认证、状态感应、实时监测、定位与跟踪、自动应答、助导航等设备,促进其产业化。
支持安全辅助驾驶、智能车路协作、公交行业监管及运营服务等专用设备、软件等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