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伦敦发生的一起自行车交通事故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当时正当交通晚高峰时分,一位骑自行车的20岁女子在东伦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当场身亡。遇难人骑的自行车来自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事故发生地点也是专用的自行车安全通道。
警方到达后却未对肇事司机进行拘捕,媒体推测,当时骑行者可能位于货车司机视觉盲区,因此司机的主观责任不大。对于这一情况,英国网友在新闻评论中调侃道,“现在是2013年,摄像头和液晶屏满大街都是,为什么开在路上的大卡车竟然还有视觉盲区?”然而,无论就事故原因如何讨论,均不能挽回骑行者的生命。
目前在伦敦,骑自行车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绿色和安全间的博弈。如果是单选的话,后者会轻松胜出。
但是,自行车的拥趸们正在力促改变,让骑行成为相对安全的交通方式。
2013年11月29日傍晚,上千名骑自行车的人在伦敦市中心举行抗议。仅在11月一个月的时间里,伦敦就有六名骑自行车的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抗议者希望伦敦交通局采取措施,确保骑车者的安全。参加抗议的人堵住了位于南沃克的伦敦交通局总部大楼周围的街道。他们把自行车横放在街道上,有些人还躺在自行车的旁边。一些抗议者手举蜡烛,为死于车祸的六名死者进行烛光守夜。
安全问题现在是每个骑自行车人的心头大患,道路设计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伦敦自行车快速路的设计师佛斯特表示,“为了改善伦敦居民的生活质量,鼓励新一代人以自行车代步,但我们必须确保安全。”
伦敦交通和警察部门开始亡羊补牢,发起相关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动,比如在繁忙路口向过往司机发放传单,宣传缓冲区的意义和必要性。
骑行促进组织也大力敦促政府部门早日严格执行规定,让缓冲区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安全区。这些“缓冲区”位于伦敦许多交通繁忙的路口,白色的方框内画着自行车标志,这是留给骑行者等待红灯的区域,位置在机动车停车线之前,目的是防止骑行者的视线被机动车遮蔽,忽视前方的危险。
如果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自行车无疑会成为城市里更有吸引力的交通方式。不过在目前条件下,骑车者个人的警醒也会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比如天天骑车的伦敦市长约翰逊就没出过什么事故。
当然,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他们看着约翰逊每天能够骑车上下班,最羡慕的地方或许并非他的安全骑车记录,而是他有能力购买距离办公室不远的豪宅。那些住得远的人,不得不开着庞大的四轮驱动吉普车到车站,然后取出折叠自行车上火车前往市内,下车后再匆匆骑车去上班地点。对他们来说,这可不是什么环保秀,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城市在下一步发展中是否存在严峻挑战?
邹德慈:在接下来的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发展规划中,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体系。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迅速,是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核心载体,但城市巨型化的倾向值得警惕。以4个直辖市、重要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市为代表,一些中心城市正在朝向巨型城市发展,如果按照各地上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则多达16个。
城市的巨型化发展,往往伴随资源能源高度紧张、城市空间“摊大饼”蔓延、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宜居水平低下、社会矛盾紧张等突出问题,需要从政府的角度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加快发展转型,由全面吸引集聚资源转向区域协调与带动。
要推动特大城市智能升级,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培育国家中心城市体系。强化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城市高端职能提升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其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地位,引领和组织国家城镇格局的有序变迁。
同时,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倒逼特大城市转型发展,避免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划定现状存量建设用地更新,以城中村、城边村、棚户区、低效工业用地为重点,创新存量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更新改造模式,推动存量建设用地更新升级。
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很多城市在编制自己的总体规划时比较主观,只考虑当前发展与增长,不考虑大局与未来。很多地方圈地修建新城,很少考虑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