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海外ITS > 正文

城市智能交通集成商市场进入的机会

2014-06-18 10:59:39 来源:Tranbbs.com责任编辑:
摘要:进入“十二五”,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年度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亿,年增长率20%左右,千万、上亿项目频频出现,政策利好,资本涌动。媒体人兼行业专家徐赫就集成市场进入的机会谈了自己的看法。

 
 
  进入“十二五”,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年度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亿,年增长率20%左右,千万、上亿项目频频出现,政策利好,资本涌动。近两年来也陆续有企业向我咨询,城市智能交通是否还有进入的机会,如何选择市场切入点。这篇文章重点说说集成市场进入的机会。
 
 
  (一)计划进入集成市场的企业
 
 
  2012年以来,城市智能交通市场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加快,参与投标中标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很多非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获得项目,并且在一些千万级项目竞争中,不落下风获得中标。目前集成商市场计划市场进入的企业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城际智能交通企业。城际智能交通市场存量日渐减少,大约从2009年开始就陆续有企业开始向城市智能交通领域转型,目前仍有企业正在或计划在城市领域开始业务。
 
 
  第二类:软件集成企业。这类企业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进入的数量最多,也是目前获得订单最多的一类企业。
 
 
  第三类:安防类企业。大公安的发展趋势下,安防类企业开展城市智能交通业务趋势明显。
 
 
  (二)集成商市场还有没有机会
 
 
  由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劣势,因此我们并不能通用的给出“有”或者“没有”市场机会的结论,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集成商市场的可能机会点在哪里。
 
 
  1.重点城市市场是否还有地可圈
 
 
  以集成商的定位进入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清楚发展是否有市场空间即是否还有地可圈是首要问题。
 
 
  过去几年,传统的智能交通企业发展迅速,整体进入市场扩张阶段,跑马圈地现象十分突出。把我国36个中心城市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重要市场,相对来说还没有被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强势占据的城市包括厦门、宁波、银川、西宁、兰州、西安、昆明、海口、南宁、呼和浩特等城市,整体而言,大约有30%的市场仍有竞争的空间。除此之外,随着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智能公交、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化等行业的投资增加,在哪些市场格局基本形成的城市也开始出现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2.智慧城市带来新机遇
 
 
  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在跑马圈地,智慧城市市场也正在圈地。由于智能交通几乎是每个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因此凭借如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领域的业务优势,整合智能交通的行业资源,从而进入智能交通领域,是智慧城市给智能交通市场进入带来的新机遇。
 
 
  3.政府资金紧张带来机遇
 
 
  虽然从2012年底开始,国家开展地方债务审计工作,陆续出台一些控制地方债形成的政策,但从市场表现来看,BT模式、BOT模式的智能交通项目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政府资金紧张和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仍旧突出。
 
 
  无论是直接BT模式、BOT模式、BLT模式还是企业与地方城投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都解决或者缓解了建设需求旺盛和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问题。这些模式的频繁应用让资金实力突出的企业市场进入机会更大,速度更快。
 
 
  4.门槛低让市场进入比较容易
 
 
  对于系统集成项目来说,由工信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是项目投标中基本都要求的资质。千万级别项目往往都要求有一级资质。截止2013年12月1日,我国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一级资质的企业共有235家,其中包括智能轨道、城市智能交通、城际智能交通相关的企业有60多家,约占28%。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一级资质在众多投标资质要求中,申请资质难度相对较大,但全国仍有235家具有一级资质资格,理论上都可以从事与智能交通相关的项目建设,而实际上近两三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参与者数量猛增,产业规模增大,从资质上分析也是由于项目投标仅要求通用的资质,而没有行业专业资质要求。
 
 
  这种对行业发展存在伤害的低门槛,对市场进入企业来说,当下是优势的市场环境。
 
 
  (三)结束语
 
 
  从有地可圈的角度看,城市智能交通集成商市场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行业相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行业门槛建立的紧迫性,正在逐渐着手相关工作。智能公交、出租车信息服务等新的市场空间逐渐被瓜分,跑马圈地进入下半阶段,市场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企业市场的进入实际上是在跟自己的时间赛跑。

 (作者徐赫系中国交通技术网首席执行官(CEO))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