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卫星导航 > 芯片导航 > 正文

谷歌室内地图应用的扩张速度放缓

2012-11-19 16:28:17 来源:cpsits.com责任编辑: admin

\

谷歌室内地图虽然颇具实用性,但它的推广面临许多问题
 

  北京时间11月19日午间消息,谷歌软件工程师瓦利德·卡多斯(WaleedKadous)上周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举行的“室内定位与室内导航”大会上表示,由于普及率较低以及研发力度不足,谷歌室内地图应用的扩张速度已开始放缓,而其普及面临的一大障碍便是缺乏杀手级应用。


  专用工具


  卡多斯是谷歌室内地图收购项目负责人,他说谷歌希望让室内地图同“室外地图一样稳定和可靠”,不过,尽管移动技术的发展已为室内地图应用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但后者若想成为一项主流服务,仍然需要杀手级应用以及对特有地点的定位功能做进一步改善。


  谷歌已经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典、丹麦、瑞士等8个国家推出了室内地图服务,并绘制了1万个场所的地图,如商场、机场和博物馆等。谷歌还在多个国家面向商家发布了专用工具,令他们可以上传自有地图。


  谷歌地图的室内版本与室外版本具有相似之处,都可以让用户搜索室内特定位置,然后选择逐项导航,从现有位置锁定目标位置。与室外版本不同的是,室内版本还可以追踪某一建筑内跨越多个楼层的位置。卡多斯说,谷歌正开始采用类似于“街景”的技术来搜集室内照片数据。


  但是,搜集室内地图会给谷歌带来不同于室外地图的独特挑战。一方面,它需要从大楼所有者获得相关地图,另一方面GPS覆盖通常在室内表现不佳。不过,即便不使用GPS技术,只要通过多个WiFi热点也能使目标地点呈三角形。据卡多斯估计,谷歌地图当前对室内位置的估计误差可能在10米左右。


  技术难题


  卡多斯指出,室内地图的一大问题是,“我们尚未发展到一个让人们真正了解谷歌服务内容的程度”。他说,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更多的商家地点获得谷歌支持之前,用户不会使用室内地图,而商家在看到消费者需求大幅增长以前,也不会提供他们所在地点的地图。


  卡多斯称,除了普及问题,有些厂商还不希望在手机中加入像陀螺仪这样的关键设备,这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类设备会大量消耗手机电池。卡多斯表示,谷歌正在斥巨资增加室内地图的数量。另外,只要能让用户便于提供其地理位置数据,那么室内地图的普及问题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他认为,众包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它可以基于多个用户的数据生成地图。此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克服因建筑设计和布局而产生的技术问题。卡多斯表示,当前的学术论文主要解决理想状况下的情况,并不涉及像多楼层、WiFi覆盖不稳定以及手机校准传感器性能不佳等复杂问题。


  杀手级应用


  卡多斯迄今尚未看到推动室内地图普及的“杀手级应用”。他说,对于户外GPS地图来说,导航就是一种杀手级应用,但它或许并不会最受室内地理位置服务欢迎。


  据他介绍,导航只有在驾车时才有用处,因为在驾车过程中使用纸质地图太不方便,也很难停下车来问路,相比之下,像商场这样的室内地点往往拥有明确的标志,路人很容易就能说清方位。


  卡多斯说,相比室内,在室外转错方向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想一想吧,走路与开车相比,转一个180度的弯哪个难度更大?”他认为,有些应用可能会对室内定位更有帮助,比如提供朋友在商场内位置的应用,或是提供商店内特定商品位置的应用。他指出,对用户行为的研究也有助于找到更多的创意。


  卡多斯承认跟踪室内位置可能会引发隐私方面的担忧,例如,商家就寻求了解某栋大楼内的客户位置。由于这种担忧,有些人已经呼吁制订禁止此类行为的法律。卡多斯说:“商家要求我们提供用户的位置数据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卡多斯也指出谷歌“已采取措施来保障用户的隐私权”。他说,所有谷歌室内地理位置服务都基于匿名数据,所有计算活动都发生在用户的设备上,随着像Latitude这样的应用的问世,用户有权选择与哪些人分享地理位置数据,此类技术在设计时尽可能会考虑用户的隐私。(扬帆)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