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厂商都渴望在自己所在的市场或者区域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然而并非每一个厂商最终能够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品牌营销被每个人挂在嘴边夸夸其谈,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做品牌营销 首先需要扭转我们过去对品牌的一些误读。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品牌认识上最容易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
当我们再次抛出这个话题时,肯定很多人会笑死,妇孺皆知的东西还拿出来问答?有这个必要吗?让它飞失算了!的确有这个必要!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符号,一种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一种企业基因、公共价值,一种信念、承诺、责任、声誉或是上述的综合及总和,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能世代血液相通、一脉相承,其次才是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通俗地说,品牌就是企业自身后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遗传基因",是对自身价值的界定,以及对社会对消费者的一种始终不变的信念和承诺,从这个角度来说品牌就是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而现在很多时髦的教科书偏重于把品牌推向市场的风尖浪口,过分地强调了品牌作为市场竞争利器的狭隘的一面,把品牌当成简单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从而导致了许多畸形品牌、空心品牌、功利品牌的"现世",这是对品牌的曲解和亵渎。
品牌是如何被扭曲的?
目前国内外不论是学院派还是实战派,不论是崇拜品牌还是塑造品牌的专业人士,对品牌的理解还停留于表象上,普遍存在以下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品牌等同于商品标签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的"标签",想怎么变换就怎么变化。而且变换非常简单,非常省事,只要在原有的标签上冠以一个"新"字即可,或标注一个"二代、三代、十八代"即可,如"新宝宝"、"新新宝宝"、"宝宝II"、"宝宝III"。若是对自己品牌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何苦要重众赶时髦玩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呢。一个符号只要出炉时千锤百炼一脉相承能经得起岁月的推敲为何还要贴上时间的标签、代沟的标识呢?
误区二:品牌是溢价的筹码
的确有品牌的商品比没牌子的产品要卖得贵,知名品牌的产品要比杂牌或三流牌子的产品要卖得贵,很多商家挖空心思苦思冥想一个漂亮的"商标"(因为他们将其等同于品牌),然后投机取巧地将雕琢的"商标"迅速推向市面,并不断加大宣传提升其知名度,而后就借助品牌的名气不断标高价格。这在企业界已经司空见惯了,但这一切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因为随着消费者对品牌认识的日渐加深,尤其是通过自身的体验评判,对品牌的综合评判不会再象从前那样,对品牌来者不拒、坚信不移,并愿意为其付出比同类无牌或杂牌产品更高的价钱。
误区三:品牌能靠广告堆砌起来
当今是肤浅的单向度的时代,"肤浅营销 大行其道,"肤浅营销 "的杀手锏就是广告的狂轰乱炸,持续地轰长久地炸,不论广告有多么低俗、庸俗、媚俗,或是如何俗不可耐,只要有钱烧,品牌就能一夜创立,一炮窜红,众商家在这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因为消费者都感性,说穿了"感性"就是健忘的消费者"很敢相信广告"(简称"敢信"),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广告能成为投机取巧商家热衷玩于掌上的"首选热门利器"。但这也很快成为历史,因为消费者会放出犀利的眼光评判各类"广告",他们只喜爱那些诚信经营、品质保证、服务优质的商家的广告,而那些无良奸商打的广告他们将无动于衷,不再受任何诱惑,反倒这样的广告打得越多、越凶、越夸张,他们就越反感、越抵触、越憎恨。因为他们不能老是成为"冤大头"买两份单,一份是替商家分摊广告费,一份是替贴了名不副实的劣质商品买单.
误区四:品牌可以取代品质
消费者很愿意相信有品牌的产品的品质更优良,然而这很可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品牌的创立方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多快好省地推出一个品牌,目的就是不太愿意在品质上下功夫,他们认为那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于是通过创品牌是最能节省成本创造效益的最高明的招术,而且他们屡试不爽,为何近年来频频出现多个著名牌子的各种刹车门、漏油门事件,就不能解释品质是品牌的灵魂和命脉,而品牌并不等同于品质,有品牌不一定有品质,而品质保证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名牌。因此,在此给中外的商家提个醒,如果品牌掏空了作为其灵魂和命脉的品质,掏空了企业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那么这个品牌将会成为"植物品牌",毫无生命力可言,即便侥幸存续下去,终究也会有一天烟飞灰灭。
误区五:品牌仅仅属于企业自身
业界毫无疑义地认为品牌仅仅属于企业自身,放之四海皆准,诚然这没错!但也不尽对,我们在前面给品牌下定义时提到过"品牌是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既然是关系必然是相互的,品牌的创建先是由企业发力,而后是社会及消费者的给力,方能成就一个响亮的品牌,而后品牌要增值要常青,光企业自己使劲,社会不认可,消费者不买帐,也难成此气候。可见,企业应跳出狭隘的圈子审视自己的品牌,当企业自身的品牌真正成其为公众认可的品牌时,里头必然包含着"社会公德、企业责任、服务承诺"等灵魂和命脉,到此层次,品牌就不再专属企业本身,还包括已经被品牌牢牢吸附的社会公众、消费者以及一切相信品牌背后蕴育着强大"正义"、"公道"力量的人,他们会积极地主动地为企业的品牌注入新的理念 <http://db.auto.sohu.com/brand_321/index.shtml>、新的价值、新的主张,他们会时刻密切关注着自己热衷的品牌发展的状态,及时框扶并矫正品牌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病态"或"畸形",确保其持续健康良性地成长。当自己所喜爱的品牌遇到不正当的"攻击"或是种种责难、非议、诽谤、诟病时,他们会自主、自愿、自发地亮明自己的坚定立场坚决维护自己所喜爱品牌的声誉,通过系列积极的行动捍卫其尊严。如此剖析,谁还会怀疑"品牌不仅仅属于企业本身"是对的呢?
遗憾的是,综观古今中外还没几家品牌能真正做到此"地步",这也是为何在业界许多自负的夜郎认为自己能够"一眼看穿"品牌吃透品牌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他们看到的只是品牌的外壳,而其内核见所未见,这就印证"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未知,而是来自已知!"这句话。
误区六:品牌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