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祝颐
近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该规划,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这意味着,北京正在为一步步实施收取交通拥堵费鸣锣开道。(8月21日《新闻晚报》)
交通拥堵是一种严重的城市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降低市民出行效率,困扰市民的生活。甚至引发城市功能紊乱。不少有识之士建言献策,希冀化解城市拥堵难题。北京将出台交通拥堵费收费政策,应对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拥堵费真是治堵的灵丹妙药吗?
其实,收取拥堵费是一个老话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早就提议过,交通规划专家陆化普还建议尽快开征。2010年底,北京出台治堵28条中就提出,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从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这意味着拥堵费在北京即将付诸实施,不再是纸上谈兵。
为了佐证收拥堵费的可行性,不少人喜欢拿伦敦收拥堵费的经验说事:2003年,伦敦中心区开始收拥堵费,拥堵费让伦敦市区交通流量下降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拥堵费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需求,让部分私家车主改坐公交,让准车主放弃买车念头,缓解交通拥堵,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伦敦用于拥堵费行政管理的支出上升到1.6亿英镑,而用于巴士和交通流量改进的资金不足1000万镑。受到公众批评。而且,由于更多巴士交通线路的开发和行人优先交通策略的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交通速度回落,拥堵又持续上升。如此看来,拥堵费并非解决拥堵的灵丹妙药。
其实,国内城市的情况与伦敦不尽相同。除了伦敦、新加坡等少数城市以外,收拥堵费并非国际惯例。而且伦敦收拥堵费建立在公交系统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如果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发达、便捷。如果不进行科学论证,盲目复制拥堵费经验可能会造成南橘北枳的局面。再说,车主已经缴纳购置税、车船税、燃油税等税费,再向他们收拥堵费,法理依据并不充分。
再者,公车的拥堵费有政府埋单,公仆不会心疼花了公家的钱。富人也不会在乎什么拥堵费。拥堵费的治堵作用有限,客观上还会加重普通工薪车主的经济负担,剥夺部分人改善出行质量的权利、选择出行方式的自由。不仅不利于促进汽车消费,还会让交通消费变得精英化、富人化。人为扩大民众交通权利的贫富差距。
大道理说再多,私家车如何使用毕竟是民众个人的事,有车族尽管造成交通拥堵,但为自己带来了生活便利。收取拥堵费,似有公权干预私权的意味。如果多数人认为“开车”比“不开车”好处多,如果公交不便捷、地铁挤得“前胸贴后背”,拥堵费这个经济杠杆未必不会失灵。
在我看来,要真正解决交通拥堵难题,除了增加道路资源,科学管理交通以外,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让人体会到“不开车”的好处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一方面依赖于城市坚持营造公交优先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地铁服务质量与舒适度,坚持公交低票价政策,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公交经济实惠、效率高。另一方面,城市应重视自行车族与步行者的权利。比如,现在不少城市把自行车道都给挤没了,如何鼓励人们骑车出行?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出表率,切实减少公车,引导“不开车”的交通潮流。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增加交通压力,而且造成腐败浪费,损伤政府公信力,影响民众“不开车”的积极性。减少公车数量与使用频率,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减轻纳税人负担的路径。政府应下决心削减公车,取消领导上下班接送制度,为拥挤的交通减负。这比收取拥堵费更有说服力。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