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面对欧洲,依然是一副“日出之国对日落之国”的气概,觉得21世纪已经板上钉钉是美国世纪,并拿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军事实力、大学水平、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证据。在美国人的词汇中,“欧洲”几乎成了贬义。不久前《纽约人》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布隆伯格推动自行车的“激进”政策,也说他要把纽约变成阿姆斯特丹那样的欧洲城市。
有研究认为,到2050年,预计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也就是说,城市居民人口将达到约60亿。美国式的汽车城市,不仅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在美国本土也行不通了。因为这种城市模式,把汽车变成了人的衍生物。地球的生态能够承受60亿城市居民,却无法承受60亿城市居民外加60亿辆汽车。
最近,以“美国例外主义”或美国优越论为基调的《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发表一篇书评,综述了三本关于世界城市的新著。开头一句,竟是“美国越来越欧洲化了”。这主要体现在美国的城市比半个世纪前更安全、更健康。其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不管美国人如何自大,面对欧洲优越的城市生活,不得不慢慢地学习和接受。
雅各布森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其实就宣布了美式城市化的死亡:大片旧城区被拆迁,成千上万的小生意被这一“现代化”过程扫荡一空,城市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和社会脉络,功能越来越单一。她并不是反汽车主义者,但是,她指责当时主流的城市规划是围绕着汽车的功能展开的,而不考虑城市的功能,以为解决了交通问题就解决了城市问题。那是一个中高产纷纷逃离城市的郊区化时代。战后数千亿美元的城市开发,打造的是一座座废都。当汽车成为主宰之后,轮轨等公共交通就自然没落。在1950年代,乘火车从芝加哥到明尼阿波利斯只需4个小时,如今则需要8个小时。2008年,美国最后一个生产列车车厢的工厂关闭,现在的铁路客运硬件,要全套从欧洲进口。
欧洲的城市发展,则几乎已经达成了全民共识。轮轨公交、自行车渐渐成为城市交通的重心。在自行车的天堂丹麦,大雪过后首先清扫的是自行车道,然后才轮到机动车道。自行车的优先地位还被所谓的“绿浪”技术所保护,即沿途信号灯协调,使主要干线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在哥本哈根最重要的自行车干道,这种“绿浪”信号灯帮助30万辆自行车以将近20公里的时速行驶并在2.5公里之内不被红灯所阻,开车进城则可能走200米就要等红灯。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也享受着类似的待遇。以15-18公里的时速行驶而不遇红灯。最大的手笔要数“自行车高速公路”哥本哈根和周边21个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系列自行车高速,最长的一条超过22公里。
在丹麦,骑自行车已经成为最快速、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在哥本哈根及其广阔的周边地区,有一半人口骑车上班上学。丹麦人计算出:以自行车代替汽车旅行不到10公里,就减排3.5磅的二氧化碳,节省了相当于9美分的医疗开支。而最重要的还是幸福感。别忘了,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用一位当地居民的话说:“每天骑车半个小时,你不由得自我感觉良好!”即将修建的从哥本哈根到西北部城市Fureso的自行车高速,将穿过一片美丽壮观的森林,实在是神仙路。可惜,在森林里,晚间是一片漆黑。于是,两地政府将合作给这条道装上太阳能照明系统。在这样天国般的环境中,你还能拒绝自行车吗?也难怪,在丹麦,中短途旅行如果开车的话,没到目的地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愚蠢。而用拖兜自行车接送三个孩子,用自行车运货,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城市的欧洲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以汽车主导的摊大饼式郊区化破产后,美国的中高产逐渐回归曾被他们遗弃的市区。那种都市贫民窟和郊外富人区的格局正在改变甚至逆转,摩天豪宅在市中心的崛起就见证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在美国这样的社会,汽车很平民化,自行车反而往往是中高产的爱物。这些中高产回归都市,自然把自己的喜好也带来。所以,迟早美国的大都市会形成足够大的自行车利益集团。21世纪自行车取代汽车成为都市的时尚,已并非什么天方夜谭。我们唯一要担心的是,美国这种贫富分化的社会,在这样的逆转中,是否会矫枉过正,进而创造出富裕的都市和贫困的郊区?在这方面,美国可能永远赶不上均富的欧洲。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