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能交通在路上
北京市一年的“堵车成本”已经以百亿元计,首都正在变成“首堵”。缓解拥堵,智能交通是对策,也是趋势。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高速公路三个典型应用场景正在紧追智能交通的发展步伐,既担负了智能交通建设的使命,又充当了智能交通参与者的角色。
城市道路交通篇
城市治堵循序渐进
专家观点:发展智能交通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尤其是以老百姓的需求为主要导向。要先满足公共交通和老百姓日常出行的基本需求,再为高端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让道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ITS(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将此视为智能交通的最核心命题。
智能交通首先要缓解的就是道路拥堵问题。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其市区道路拥堵问题久治不愈,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道路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正以15%的速度增长,城市道路的增长率则仅为3%左右,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10.6平方米,远低于国外人均道路面积的15~20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交通指挥系统实现实时调度已成必经之路。
信号灯“默默”治堵
提到智能交通在身边的应用,很多人会想到信号灯,其实红绿灯本身也在执行着缓解拥堵、保持道路畅通的任务,担当智能调度中的控制一职。王笑京告诉记者,晚上八九点钟行驶在北京的主要干道,常常会一路绿灯,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是运气好,其实这是交通信号灯在暗暗发力。
“北京城区的主要干道和路口的红绿灯已经在计算机的协调控制之下,红绿灯根据道路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切换,提高各个方向的车辆通过效率。在机动车车流量不超过路口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司机往往会发现一路驶来畅通无阻,其实就是信号灯在发挥指挥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间效果并不明显,高峰时段交通路口各个方向的车流都超过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因此,这时除了保障路口车辆通过秩序的功能外,信号灯对道路的协调控制效果司机往往无法察觉。”
信号灯的调度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道路布局不同,信号灯控制系统也需调整其管理逻辑。王笑京告诉记者,尽管技术原理大致相同,但京沪两地道路结构的不同还是会导致信号灯的管理逻辑略有不同:“北京是棋盘式结构,二环路内使用一套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二环外则随着城市扩张发展出多个不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现在,为了更好地了解整条道路的通行情况,不同信号控制系统之间会将部分数据开放和共享,实现系统间的协调运行;上海则是对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分开控制,而且高架道路通过信号灯控制进入高架道路的车辆数量,以此保证道路畅通,所以上海的高架路上极少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
事故处理“半自动”
顺着信号灯的线索逆流而上,我们会发现支撑这一应用的是一整套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北京市五环内主干道上几乎每500米就有一个车流检测器,以微波或者超声波的方式实时检测通行车辆的数目;视频监控系统则已覆盖全部主要路面。如果车流出现异常,交通指挥系统能够自动报警。
王笑京举例说:“交通指挥系统对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警力的位置追踪可以精确到个人(单兵定位),北京四环路内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指挥系统会就近安排交警前往处理,通常3分钟内就可到达;而只要输入车牌号,交警就能在警用终端上查询车主个人信息和车辆保险信息。”
“状态评估与预测”系统会对交警传回的信息和传感器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处理该事故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大小和范围。如果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可能需要处理1小时以上,就会启动车流组织的应急预案,发布指示信息诱导其他车辆绕道行驶,通过对整个路网的调度,疏散事故道路的通行压力。
“北京的这套交通指挥系统已经非常先进,完全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像北京市这样一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超大型都市,要保证很多勤务车畅通无阻,能够运行成这样,也很不容易了。”王笑京说。
加大治堵力度
交通管理系统再先进,但一日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智能交通建设就一日谈不上完成。为抑制私家车数量增长、治理城市拥堵,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提出要在全国选择30多个城市进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试点工作。由重点关注小汽车转向关注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成为近年来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方向。
信号灯确保公交先行的相关试验正在进行,王笑京介绍:“北京南中轴已经开始使用,在南北通行的道路上,如果公交车赶在绿灯即将转为红灯时达到路口,绿灯会延长时间,保证公交优先通行;如果东西方向的路口也有公交车在等候变灯,南北主干道有优先通过权。”
智能交通介入公共交通领域已久,其中能够显示公交到站距离的电子站牌技术更已经是应用成熟。但为何北京长安街上的电子站牌设立多年来一直有名无实,无人关注?王笑京指出:“这是因为东单到西单段,有很多路公交车通行,市民基本上乘坐哪辆车都可以到达,当然不会关心电子站牌上的信息。真正关心车辆到站时间的是京郊市民,那里车辆稀少,可能半个多小时才来一辆,乘客在等待的过程中难免焦虑,想知道还要再等多久,好合理安排时间。”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