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一汽车社会,美国是个拥堵大国。德州交通研究所(TexasTransportationInstitute简称TTI)作为最大最权威的机构,多年来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该研究所对2000年美国75个大城市的研究表明,这些城市因为交通堵塞浪费的时间高达37亿个小时,浪费的汽油高达57亿加仑,所导致的生产力降低相当于0.7%GDP,即GDP675亿美元。
交通专家AlanPisarski曾无可奈何地说:美国的交通问题几乎无药可治。唯一的解决办法,大概就是失业率达到10%。
可惜,到了2010年,当失业率超过9%时,交通拥堵比起2000年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首都华盛顿是名副其实的"首堵",2000年平均每位司机的拥堵时间是73小时,10年后则是74小时,芝加哥则从55小时上升到71小时,纽约从35小时上升到54小时……
TTI估计,2010年的拥堵,每年浪费101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通勤者713美元。若住在大城市,每个通勤者要浪费1000美元以上。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注意,拥堵时间并非通勤时间,而是实际通勤时间和"正常通勤时间"之差。比如,从A地去B地,GPS打出的旅行时间是一个小时,但因堵车你实际花了一个半小时。这里的拥堵时间就是半个小时。
笔者居住的波士顿地区,2010年平均每个通勤者的拥堵时间是47个小时,相当于浪费980美元。多耽误在路上的时间,是一小时20美元。
其实,笔者一小时的收入远远高于20美元,还不用说汽油消耗等方面的费用,在这方面的经济损失被大大低估。更不用说,一个律师或医生一个小时收入可以高达几百美元。对高收入阶层,这47小时的拥堵叫意味着上万美元的损失。
《时代》周刊在报道这一研究结果时称,经济大衰退和高失业率之所以没有降低拥堵,是因为人们不得不接受远途工作。
这一评论未免想当然。事实上,细致分析近十年的数据就发现,比起2005年来,美国大城市的拥堵状况普遍好转。恶化的只有纽约、休士顿、底特律等几个"异数"。
笔者追踪了这些年的报道,所谓远途工作,主要是经济繁荣时期的产物。
经济繁荣导致房地产泡沫,许多人在城里或近郊买不起房,就搬到远郊,乃至有每天早晨4点起床、驱车三个小时上班的"通勤战士"。这大致解释了2005年拥堵高峰的原因。
如今房市崩解,经济陷入低谷,油价却还是在每加仑3.5美元左右的水平上居高不下、继续惩罚着远途通勤者。拥堵比起2005年来好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波士顿地区为例,现在近郊的房价大致已经恢复。笔者2年多前居住的阿灵顿市,因为离城近并有公交连接,属于美国房价上涨最快的地方之一,今年房价上涨高达两位数。波士顿城里,则房租急剧看涨。笔者现在住的远郊,离波士顿开车一个小时以上。
自以为2009年房价触底,出手买房,但买了房子后房价继续下跌了10%左右。可见,这些年人口在向城市聚集。经济危机牺牲的首先是远郊。这在客观上,确实缓解了交通压力。
拥堵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美国战后五十年代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曾经大兴土木,建立了当今高速公路体系。
如今美国人口比1950年(1.5亿多)已经翻番,基础设施建设则在这最繁荣的半个世纪处于停工状态。早在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任劳工部长RobertReich就指出,自七十年代(美国人口那时刚刚过两亿)以来,美国基本上没有修建过任何重要的基础设施。
展望未来,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2030年代末将达到4亿。屈指算来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
难道4亿人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为不足2亿人所兴建的基础设施吗?难怪有人指出:在经济衰退的谷底都如此拥堵,一旦经济恢复,交通的压力就可能上升到不可承受的水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多专家把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美国经济的救星。不久前在耶鲁大学的一个讨论会上,预言了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的席勒等经济学家力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道理显而易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现在是大衰退的谷底,劳动力、原材料都在最便宜的水平。等经济恢复时再建,费用要高得多。况且,大衰退正好需要这样的大工程来刺激经济。
奥巴马政府显然认同这样的看法。因而把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其刺激经济计划的核心。但是,共和党控制的国会,誓言明年把奥巴马赶下台,拒绝合作,生怕就业率提高会增加奥巴马的连任机会。
虽然共和党本身也承认基础设施建设之必要,但不久前参议院的所有共和党人团结一致,封杀了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看来,在这方面要有任何动作,只能等着大选以后。政治僵局导致经济之困顿,这算是一个经典案例。
也不难理解,奥巴马不久前提出"美国人民不能等"的竞选口号。只可惜,不能等也得等。美国政治就是这样考验着人民的耐心。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