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一代智能交通:车辆感知从被动到主动

2012-11-15 08:49:18 来源:www.cpsits.com责任编辑:

       IT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发布不再是瓶颈,路边发布、手机发布、便携式终端发布、互联网发布、车载终端发布,等等,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可见,要实现交通信息应用的爆发增长,如何获取原始交通数据并处理成精准的交通信息是其关键。伴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逐渐发展起来。相比较当前智能交通体系,新一代智能交通体系包含哪些要素?有哪些体统突破?


  智能交通发展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过程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信息化程度,最后才能发展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如果没有前两个阶段的条件和基础,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很难实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投资建设各种各样的智能交通系统,但是很少看到这些系统能起多大作用,就是因为所处的阶段性。当然,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借助奥运会、大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契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得比较好,有的进入了第二阶段,有的进入到第三阶段,但是从总体看,我国智能交通建设还处于完善基础设施阶段,而物联网正是一个把握更好契机的抓手。


  当前智能交通:被动车辆感知


  我们现有的智能交通系统对车辆的感知还是被动的。也就是说,车在行驶过程中,要想检测到车辆位置或者车辆速度,只能靠路边的设备去抓取,而目前这样的设备建设还不完备,信息也不能共享,网络传输和监控功能也不够强大,造成了智能化的程度很低,尤其在信息服务和交通诱导应用方面,由于缺少网络化的动态数据支持,不能够提供精细化的导航服务,在交通流量趋于饱和的状态下,既不能够缓解交通拥堵,也没有办法引导车辆有序行驶。


  新一代智能交通:智能化联网应用


  那么,下一代智能交通,也就是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将是什么状态呢?有可能是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或者称之为车联网,是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感技术、云端和移动计算技术、智能终端和车路协同技术、智能时空网络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人车路更加全面的感知、更深度和更灵活的信息共享,对交通流实施动态监管和网络化智能控制,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平安、高效的节能环境,实现不堵车、不撞车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新一代智能交通组成: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传感网络、移动互联网、汽车移动计算平台和中央控制计算平台。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感知装置和传感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实时收集和反馈车辆状况信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掌控,通过云计算对路口路段监管信息、管理信息、交通状况、车速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对车流动态和网络交通流实施科学监控策略的决策。车联网将以智能技术和云技术来支撑服务平台,以智能车路协同和交通协同实现智能控制,以车载平台和全路网动态信息服务作为车载终端,加上数据处理、决策处置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在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的环境下,对车辆路况进行实时智能监控。


  新一代智能交通关注点:


  从关注点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智能交通关注的是交通信息采集和传递,新一代智能交通关注的是交通信息分析、知识和规律的发现以及决策反应能力。从发展目标来看,原来智能交通是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而新一代智能交通是以功能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为目的。从实质上来讲,原来的智能交通实质上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而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则是智能技术取代原先需要人工判别的任务,从而达到最优化。


  所以,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是车载终端的智能和移动计算的高效,在移动互联、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高效移动宽带网络,将汽车传感网和道路传感网互联,通过中央控制平台和汽车计算平台,实现对车、交通流量的精确调节和车辆自动控制调度,来达到畅通、安全。


  新一代智能交通四个鲜明特点:


  在系统建设方面,增强了系统集成和智能性与协作的灵活性。


  在公众服务方面,更加强调服务的内容和个性化,以及服务模式的人性化、智能化。


  在物联网大背景下,强调交通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各类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催生全新的应用和服务方向。


  结语:


  从未来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与智能交通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相当多的产业都将受益,传感设备、网络通信、汽车电子、车载终端、动态信息服务、移动计算等技术应用领域都将获得飞跃式发展。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