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有关负责人做客首都之窗时表示,年底前,城六区将再增9175个居住区停车位,同时五棵松、石景山八大处等五大公共停车设施项目将陆续开工。另外,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市交通委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停车设施建设到位的前提下,凭停车证明购车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这一话题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泊位证”制度可行吗?若真的实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得大于失抑或失大于得?有无其他更好的“控车”政策?
砸锅卖铁抢车位
美国人说,中国消费者去到国外买包包,无论好坏,先抢在自己手中,再一边排队埋单一边细细挑选。但美国人不知道,要在中国生存,不学会抢,你就算砸锅卖铁,也难以过上好日子!
瞧,北京人民往后可能又得抢车位了,因为他们要购车的先决条件,有可能又转变成已拥有车位这一刚需硬件了。在最早限购之前,为了获得购车资格,北京人民开始抢购汽车,抢着车上了牌,就是可以据此车牌不断地升级换车。
对于那些第一轮抢不到车牌的百姓们,政府也给了一条路走———天天去摇号,一期不行二期,二期不行三期……长此下去,有车生活总有一天能实现。
然而,现在风向又转了。如果购车要“泊位证”,那么,我敢说,这几天,北京五环外的车位价能在广州买个小两房了。
“泊位证”表面上是在控制车的量,但实际上却又暗地推动车位价上升,这是把汽车行业的调控转嫁到房地产业的调控?百姓购房本已非常困难,如今再推高车位价,就如同脱了一件旧衣,再披上一个烂麻袋。
不过,也有人认为,若是没钱,就别买车了,知道吗?这是个拼爹的时代!的确,若是自认拼爹、拼爷都拿不出那么多锅去砸,干脆就死了开车这条心吧!
对新车主不公平
一边是全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速乏力,另外一边却想着法子限制车辆增长过快。“泊位证”制度的建议者的依据是北京市近50%的车位缺口,这也意味着北京市504万辆登记在册的机动车中,有一半没有“安身之所”。在这场城市交通与汽车保有量的博弈之中,有建言权利的代表只想到了控制机动车快速增长的“限制”政策,而没有想到为方便老百姓驾车出行的“疏导”措施。立场和角度的不同,“泊位证”制度自然也备受质疑。
很显然,应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纠缠不清的哲学问题,“泊位证”制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没有车位,就无法享受汽车所带来的工业文明,如果在对已购车群体中的泊位分布数量没有充分调查之前,贸然执行“泊位证”制度,这只能证明这项制度对后来者的不公。而当车位成为北京市的稀缺资源时,原来有车的老车主有更大的几率拥有车位,这样在制度上就造成了购车资格分配的不均。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停车位短缺不能成为限制车辆消费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深层次解决居民出行问题的契机。
不如多建停车楼
专家提出“凭位买车”的建议其实并不唐突,因为该政策之前就曾实施过。但当年的停车泊位,生出了多少荒唐现象,为人所诟病。如今再重蹈覆辙,状况能有好转吗?笔者看来就未必,反而会让交管秩序越来越糟。
先不说北京市眼下能拿出多少合法的停车位,单想想“凭位买车”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紧张、有限的停车位面前,势必会将一个停车位价格炒得越来越高,恐怕到时候消费者兜里的银两买得起一辆车也买不起一个停车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凭“泊位证”购车,少不了会滋生出另一个群体———贩卖“泊位证”群体,而丝毫不能解决停车矛盾。另一方面,通过产权证明购买机动车制度间接将导致房价迅速回到大涨通道。
为什么不能多建一些停车楼呢?纽约私营停车场生意兴隆,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东京的停车场数量多、规模大,形成了一大产业。除了推广建设容量更大的停车楼外,也可以考虑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停车空间,如汉城推出居民区街道停车制度与家庭停车场支援制度,政府对每个停车位给予一定补贴援助。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是否也要考虑“多条腿走路”呢?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