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增长点。目前,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对这个巨大的市场跃跃欲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正纷纷联合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推出手机支付的新业务。可以说,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正对支付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公交卡、银行卡以及各类通讯设备给人们出行增加了各种负担,能不能通过我们出门随行必备的手机来完成各类支付业务,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就应运而生,纵观全球,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日韩两国,移动支付业务日益走向普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刚刚对外发布了新的手机支付业务手机钱包,联通用户通过指定联通营业厅将招商银行的账户加载到专用手机USIM卡上,即可实现在中国银联POS终端上直接刷卡消费。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产品将于今年12月率先在上海商用,后续将推向全国。中国移动则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联手,双方宣布,国航国内网站将支持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国航旅客可以通过手机号码便捷、安全地完成机票订购。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手机支付业务,可以对公交车款以及出租车费进行支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 公交、出租车费支付现状
目前,公共交通领域的支付以现金和公交卡为主。在公共交通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都实现了公交卡支付。目前北京发行的用户卡无面值,先充值后使用,最高充值限额为人民币1000元,日刷卡交易量已突破1000万次。广州“羊城通”日刷卡消费突破300万人次。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还未实现公交卡支付,仍然以现金为主,许多地方仍以人工售票为主。在出租车车费支付方面,基本也以现金支付为主,乘客很多时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车费结算,在出租车司机没有充裕零钱的情况下,现金支付显得很不方便。
手机支付公共交通费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现金和公交卡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手机上集成公交卡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不带钱包、不带公交卡一样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其次,手机支付公共交通费用可以通过空中充值的方式,减少了普通的公交卡充值排队占用的时间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再次,手机支付公交费用可以实现实名制,提供挂失、余额查询等功能,避免了普通公交卡丢失的风险。基于REID的近场支付技术不断发展,手机支付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现已在多个城市投入使用,而各大运营商也不断进行投入,发展手机支付相关产品,提供各类移动支付业务。
2 手机支付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手机支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因素。政策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早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就优先考虑的支付领域而言,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就发展重点而言,结合通信行业用户与手机号绑定的特点,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公交优先”,积极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方针。
(2)经济因素。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左右,城市和城镇密集区对交通的需求迅速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公共交通领域手机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社会因素。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外先进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大力发展手机支付业务,“一机在手,畅行无忧”的理念更是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目前,全球都在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国家大力宣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公共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方式的首选。另外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诺基亚在北京、广州和厦门对诺基亚手机支付目标用户的调查显示:56%的用户经常使用各种市政公交卡,对把这些预付卡功能集成在手机中,80%以上的调查用户表示对此功能感兴趣。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
(4)技术因素。近场支付技术日趋成熟,为公共交通手机支付的实现提供保障。目前,基于RFID技术的近场支付应用已渐渐融人人们的生活,比如公交卡、门禁卡等。RFID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将具备RFID功能的芯片植入手机或者SIM卡中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已经投入使用的产品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提升了出行效率。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