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项目专家组成员史其信说,中国机动车发展过快,路网有限,无法避免导致交通拥堵,这就需要智能汽车来解围。而所谓智能汽车就是指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在车辆上的结合,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最终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避险、人工智能等功能,而人们一直期望的“不堵车、不撞车”也能够在智能汽车上得以实现。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1997年拍摄的电影《第五元素》中,曾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所有汽车都由电脑网络控制,精确并高速地行驶在互不干扰的各层空间上,每个人只需做一件事,就是告诉你的汽车,你想去哪儿。
虽然这只是一部15年以前拍摄的科幻电影,但这种幻想并非遥不可及。如今,谷歌[微博]改装的无人驾驶普锐斯已经实现超过30万英里的路面测试。2012年11月,中国第一辆由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从京津高速台湖收费站启程,完成了中国首台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工作。
史其信说,中国机动车发展过快,路网有限,无法避免导致交通拥堵,这就需要智能汽车来解围。而所谓智能汽车就是指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在车辆上的结合,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最终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避险、人工智能等功能,而人们一直期望的“不堵车、不撞车”也能够在智能汽车上得以实现。
资料显示,近年来,西方大城市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智能汽车及相应的智能交通系统,例如在日本东京,已有140万辆车安装了“能讲话的计算机诱导系统”,使汽车能自动避开发生交通事故或塞车的路段。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交通指挥灯能自动为救护车放行,救护车在行车途中即可向医院传送病人资料。
通过GPS导航设备和无线局域网系统,汽车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不仅可以享受远程控制带来的便利,还可以和其他的汽车进行交流。当行驶到湿滑路段时,汽车的车载稳定控制系统也会自行启动,同时向其他车辆发出提醒信息。
全球汽车巨头与IBM、英特尔、谷歌等计算机行业领先者们的合作也在进行中。据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正在利用一个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为司机做交通路况提醒的工作。该公司表示,这个应用程序能得知司机的常规模式,预测未来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交通情况,并在司机抵达堵塞路段前把预测结果发送给他们。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智能交通项目经理约翰·戴说,蓝色巨人(IBM绰号)已经在旧金山海湾地区测试了该系统。
2011年,福特汽车就宣布已经在利用谷歌的PredictionAPI开发智能型汽车,不但能够预测驾驶行为,最佳化车辆控制系统,还能提升能源效率。举例来说,当驾驶启动汽车时,谷歌能利用历史资料预测,根据目前的时间与地点,预测驾驶的可能目的地,并根据路线最佳化分配油电能源的使用比例。
此外,称霸移动通信领域的美国苹果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副总裁PhilSchiller也在2012年8月透露,该公司正在考虑研发一部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意连接的智能汽车。
通用汽车全球研发部副主管艾伦·陶伯在谈论未来10至15年后汽车发展的轨迹时这样坦言:在这样一个汽车互动连接的世界,汽车能够立即“看到”或者“感官”到道路上的其他汽车,基于网络连接性,未来汽车驾驶的道路将更具安全性,驾驶员将不再局限于他们的视野观测范围,届时汽车的智能性可以与其他汽车进行“沟通对话”,从而避免碰撞事件发生。
有专家预测,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呼风唤雨的或许不再是大众、丰田、奔驰和宝马这样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而是IBM、英特尔、苹果、谷歌这样的在互联网领域、无线通信等智能化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公司。
回到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也正在加速。从2009年上海通用汽车推出安吉星Onstar车载服务,到2012年中国移动与吉利就车联网业务达成的战略合作计划,所有车企都在致力于让汽车更智慧。专家表示,到2020年,智能汽车将会开始逐步从概念化向产业化过度。
在此推动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将随之加快。2012年11月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2年物联网发展资金拟支持项目》,其中包括智能交通领域。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最值得畅想的恐怕就是,如果2013年国内刚实施的“史上最严格交规”遇上了智能交通,如果每辆车都能准确地提醒车主几秒后绿灯将变黄,那么交警将会成为最轻松的职业之一了。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