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BRT发展现状 谈道路安全放在首位改革迫在眉睫

2013-06-26 09:20:07 来源:www.cpsits.com责任编辑:
摘要:厦门的BRT是国内第一个一次成网的快速公交系统,于2008年9月正式开通运营,并逐步成为厦门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日客流量从起初的2.5万人次到现在平均26.5万人次,高峰期突破30万人次,占全市公交总客流量的13%左右。BRT线路客流量连年高涨,车辆行驶在封闭的快速公交道上,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厦门的BRT是国内第一个一次成网的快速公交系统,于2008年9月正式开通运营,并逐步成为厦门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日客流量从起初的2.5万人次到现在平均26.5万人次,高峰期突破30万人次,占全市公交总客流量的13%左右。BRT线路客流量连年高涨,车辆行驶在封闭的快速公交道上,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BRT智能公交系统在我国发展现状


  BRT智能公交系统以其投资少、周期短、运量大、快捷安全、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一度成为城市交通领域的热点。虽然近几年来得以迅速的应用和发展,但所暴露的许多问题也使其饱受质疑。1、占用道路资源,降低交通效率2、运量不足,时速偏慢,是其最致命的问题,完全脱离了智能交通的原则。


  截至2012年,全球已有近50个城市相继引入了快速公交系统,其中14个来自于中国。数据显示,我国在不到10年时间里修建了近400公里的BRT线路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就速度而言堪称世界之最。然而盛名之下,BRT自身的种种问题以及中国的城市现状使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自2010年广州BRT投入运营后,其建设步伐有所放缓,近两年仅有银川市完成了快速公交系统的引入,而西安、上海等城市则在多年规划后取消了BRT项目。


  可见,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并不适合建设BRT,合理规划公交专用道在短期内或许效果更好,而引入地铁或轻轨则是改善公共交通的根本措施。


  智能交通三大领域应用


  交通系统作为近年兴起的改善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堵的有效技术措施,使传统的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节能、高效率。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公路交通领域


  目前热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收费,其中又以软件为主。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CONTROLENGINEERINGChina版权所有,联网收费软件和计重收费系统。此外,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是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方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兼容和整合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因此CONTROLENGINEERINGChina版权所有,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成为这一领域的应用热点。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车载导航系统等。


  3、城市公交信息化


  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在地域分布上,国内的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对于智能交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重点


  首先要关注综合交通和公共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要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要考虑城乡公路服务的智能化,积极推进建设新一代交通服务系统。


  其次,要重视智能交通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发和环境改善相关的智能交通项目。改善环境,原本就是智能交通的三大目标之一。衡量智能交通相关性能的时候,应该衡量节能减排的相关指标。


  BRT是地上较好运送乘客的手段,有“地上地铁“之称。乘坐BRT公交车出门,至少会比普通公交车节省将近一半的时间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在高峰时段甚至比开私家车还快,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厦门BRT公交起火案的发生,不得不让人反思,智能交通怎样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实现智能,为人们安全保驾护航。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