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

2013-09-23 08:46:40 来源:ITS智能交通杂志责任编辑:
摘要:2012年10月25日,随着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升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顺利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区域导航系统最终建设完成。其可靠性、稳健性将更强,能够提供更快、更准的导航服务。由此可见,在空间资源的角逐中,北斗系统起步虽然比美国GPS晚了20年,却以“后起之秀”的强劲势头迎头追赶。

  2012年10月25日,随着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升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顺利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区域导航系统最终建设完成。其可靠性、稳健性将更强,能够提供更快、更准的导航服务。由此可见,在空间资源的角逐中,北斗系统起步虽然比美国GPS晚了20年,却以“后起之秀”的强劲势头迎头追赶。


  一、北斗导航发展战略


  1、北斗的发展目标


  其实众所周知,北斗系统是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八字方针”——“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总体诉求是建设“高性能、高可靠、高效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诉求。基本的原则也是八个字“开放、自主、兼容、渐进”。“开放”是将为用户提供免费高质量的开放服务,欢迎全世界的用户使用北斗系统,这也是目前联合国确定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共同的一个宣示。“自主”尽管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是作为北斗来说,首先要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发展运行的系统。“兼容”就是实现与其他几个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兼容与互操作可以给各个系统的用户带来价值。“渐进”就是北斗系统将依据我们技术和经济的实际,循序渐进的发展,北斗系统整个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


  2、北斗的发展步骤


  北斗是按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归纳起来就是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源的发展。发展道路是突出区域、面向世界、富有特色。


  三步走的发展第一步,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也就是实现了一个区域有源的系统,解决了中国人卫星导航有无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全球第三个能够实现独立的卫星导航的系统。


  现在正在接近完成系统建设的第二步,也就是现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截至2012年9月19日,我们发射了北斗第14、15颗卫星,使得中国现在带轨的卫星已经达到13颗,2012年底之前发射最后一颗北斗区域系统的主网卫星,使得整个系统建设在2012年底进行正式运营投入。


  第三步,将继续发展北斗全球系统,使得北斗能够在2020年提供全球的无源服务,这样的服务不仅我们可以达到美国GPS为代表的全球性的服务,而且会使得兼容互操作的服务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感受。总体思路就是在现有区域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空间星座,逐步提高空间信号的精度,终端多径抑制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连续性和完好性,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高质量的服务。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样的目标,加强总体设计,通过提升卫星性能和管理水平,倡导全球卫星导航的兼容互操作,进一步加大服务覆盖区域,提升区域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完善服务信号,促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共同发展。我们整个星座的建设,2012年已经发射了6颗卫星。系统的测试情况,在2011年年底之前,我们在基本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在系统试运行前期上,开展了大量的用户测试,众多的国内厂家,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了试用,涉及到的终端当时达到290台。整个系统测试形成横跨17个省市和我国主要的海域,最南在南极的中山站也进行了测试。


  动态的范围和高度,都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实际上为什么强调这个动态范围和高度?现在GPS的使用,在相当程度上对高度和速度在国外使用是有很多限制的。整个试验的数据在当时已经超过一万小时,系统性能,当时试用表明是能够满足试运行的要求。2011年12月27日,我们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的部门文件,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试运行服务以来,接近九个多月的时间,整个系统的运行是稳定的,随着主网卫星的不断增加,空间星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用户感到在导航定位方面的性能获得明显提升。当前北斗系统可以提供的性能,已经从我们试运行时提出的指标,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区覆盖到东经55度到180度,南纬、北纬55度之间,定位精度平面是10米,高程是15米,测速0.2米,授时10米,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测试都优于这样的指标。


  二、北斗导航建设目标


  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是国家、军队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的,通过引领带动,做好起步开局,夯实基础,引导示范。工作的目标是,2015年之前,使卫星导航芯片等核心技术性能接近同期国际主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气象、电力、交通、通信等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2020年前,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力提升北斗应用的规模化水平。


  1、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一个是建用统筹,在2012年年底主要是解决建用相长的思路。遵循市场和产业化特点和规律,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五个支撑”。“两个重点”一个是芯片模块,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北斗芯片模块研发和技术水平,重点是为北斗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提供成熟可靠的核心产品。第二个重点就是应用和示范,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包括行业和区域进行应用示范。


  “五个支撑”中第一个是总体设计,尤其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确确实实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共同形成一个顶层的规划。第二个就是政策法规,这里面就是有一些显性政策法规,也必须做一些隐性的政策法规,我们把它结合起来。第三个就是标准化工作,目前已经即将成立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北斗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北斗融入国际民航、海事、3GPP等国际组织。四是对外宣传,我们已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建设了北斗网站,主办了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发布了北斗白皮书,通过宣传体系的建设,把北斗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第五是知识产权,通过产业联盟等各种形式来建立北斗的专利池,来保护这方面的技术发展。


  2、主要措施


  第一是集中安排了北斗芯片模块的实物招标,我们现在是通过统一的指标目标要求,通过分阶段,通过快速提高北斗芯片水平这样的要求,采取在全国范围内实物招标,动态的排位,全程透明的竞争,来遴选国内优势团队组织研发北斗的芯片模块,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是联合国家相关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开展北斗应用示范,尤其是发挥我们方方面面的用户职能,把示范项目和行业的规划,行业的经费资源,行业全面推广的方案,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进行捆绑,进行行业示范,以此来带动全行业的应用。


  第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地基增强网,中国位置网提升用户客户端北斗导航定位性能,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创新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模式,全面推动行业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在芯片模块方面,我们去年一年在基带芯片上,几乎现在排在前五六名的厂家,每个产品都有若干指标达到或者接近国际现代主流产品,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整体的体检性能去年一年提高的非常快。在行业里面,交通运输、气象、政务车、高精度等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示范。在交通部、国家气象局、广东省一些示范项目现在也开始实施,农业部的渔业领域,林业、上海市、长三角、公安、民政、电力、国土、民航等行业的示范,包括湖南、河北、四川、新疆等区域示范也在抓紧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网初步验证表明,我们北斗通过地基增强以后,它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米以内,中国位置网已经完成方案设计。


  标准化工作我们已经进入到国际民航组织的计划,预期在2015年前能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提供相关的区域服务。在海事方面,北斗现在正在逐步加入海事服务的标准,北斗标准化委员会目前已经进入公示阶段。


  三、北斗导航未来思考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北斗的应用推广和产业,目前北斗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的关键转折和转型期。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基础产品


  基础产品,尤其是芯片,北斗导航在迅速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能够在面临GPS挑战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突破,这里面我们非常呼吁我们国家的综合部门,一些行业,我们的企业,包括我们的金融界,如何运用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上的实力,来打造出北斗芯片的成熟度,快速的进入这个市场,这个是我们现在面临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2、与GPS的竞争


  目前和GPS的竞争,不单是北斗简单的芯片在终端领域的竞争,还要打破现在GPS应用设置的这种思维框架,要把北斗的一些独特的优势,以及相关产业、相关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些新的、与GPS能够竞争的优势,这也需要北斗企业在这方面与政府部门配合,能够对此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3、找准用户需求


  北斗产业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芯片产业、一个终端产业。因为单个的芯片产业或终端产业只是一个“一”,后面能够有多少个“零”,则主要取决于全社会参与北斗产业的企业家及政府部门,能不能够找到北斗应用的真实、真正需求,以及为用户创造更实际的价值,在此过程当中,能够找到降低北斗产业和用户使用成本的途径,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及运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北斗应用推广和产业才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大家才可以在未来的蛋糕里各得其所。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