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史其信: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2014-01-14 14:03:58 来源:智能交通网责任编辑:
摘要:   从2008年开始,从全球范围已经开始进入泛在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就像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在这个之前,实际是信息化社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国内正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还没有完全解决实践,迎来了信息化,当时的口号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度盛典1月10日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港澳楼举行。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指导、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智能交通网(www.21its.com)承办的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会于下午召开。交通规划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交管部门负责人及科研机构专家、业内知名专家与企业领袖等参加了此次会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中交协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TS技术应用中心主任史其信的演讲主题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


  从2008年开始,从全球范围已经开始进入泛在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就像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在这个之前,实际是信息化社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国内正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还没有完全解决实践,迎来了信息化,当时的口号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时代特点: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由现在的电子社会(E—社会)发展到泛在社会(U社会),由依赖计算机/互联网/3G网络实现人机互换,互助,发展到无线传感网络,使人机交互之外,很可以实现物和机交互,物和物交互,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流,所以说现在国际上,无线传感网络成为我们IT技术第四次革命。


  在97年我们推动ITS发展的时候,ITS的概念就是实现它真正在人、车、路三者间,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相互间的信息依存和共享的关系。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监控和管理。其中对车辆实时跟踪及其进行有效管理,将成为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目标重要方面。当时我们虽然提出来,但是大家没有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去认识。所以下一个阶段建立系统和目的,实际上要对车辆实时跟踪和进行有效管理。


  但是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对车辆的感知还属于被动的,对车辆的感知,对数据管理,都靠建立起来的所谓视频,线圈设备,真正得到这个数据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动得到。所以现在信息不很完整,也不能共享。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再给大家制定智慧城市规划,其中落地在智慧交通的时候,如果存在一个信息不完整和不共享的话,很难实现它的智慧。另外现在网络功能和监控功能不强大,致使集成化、智能化的程度低;尤其在信息服务和交通诱导应用层面,由于缺乏网络化动态数据的支持,所以不能够提供精细化。那么在信息化科技的控制饱和情况下,信息化控制确实很难。


  关于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三层结构,跟我们发展智能交通三层结构是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当时物联网在云里雾里炒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物联网到底干什么,用在哪儿合适,我说用在智能交通里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结构是一样的。


  “物联网”三个技术层面与智能交通系统完全相同,即:感知层(信息采集、识别)、网络层(信息传输、挖掘、处理)、应用层(信息应用、服务,交通的管控等)


  下一阶段的智能交通可能是什么状态,发展将向热点区域为主,重点研究热点区域。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方向,也是智慧城市规划中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网络传感技术、云端与移动计算技术、智能终端与车路协同技术、智能时空网络控制等新一代高新技术高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人、车、路更全面地感知、更深度地融合和信息共享,对交通流实施动态监管和网络化智能控制,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平安、高效、节能的交通环境,实现不堵车,不撞车的新一代的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国际上物联网规划,各个国家谈到物联网应用的时候,物联网应用下解决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是不撞车。


  拥堵就是车流量饱和了,或者是超饱和了你怎么控制运行,什么时候大家能跑起来。因为我们规律,密度达到一定百分比的时候大家就能跑起来,用这一条原则设计整个路况交通怎么控制都行。


  第一车路协同平台,车路协同有类似于目前交通智能中心的功能;第二行车安全应用,有控制问题,有车辆本身技术问题。物联网,也就是说物联网,物和物之间,车和车实际是解决车辆相撞的问题;第三远程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很好的服务,这个服务有很多内容,都在这个远程服务里面去,包括以后带有预测性的网络,路网状态下的导航服务都是在后台制定的服务。


  车联网通过感知装置和传感网络实现互通互联,可以实时收集反馈的车辆车况信息对其进行状况掌控,通过云计算、车路协同等技术对路口路段的道路管制信息,汽车数量,车速,密度等数据的分析,形成对车流动态状态和路网交通实施科学监控策略决策。


  车联网将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支撑智能交通监控中心的数据管理、服务平台;以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技术实现智能控制;以车载移动计算平台和全路网动态信息服务为双向通讯的移动传感车载终端,加上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以及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的网络环境下,对路况环境和车辆实时智能监控和智能管理。


  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和下一代智能交通,交通管理控制能力和信息服务,交通控制下一阶段将要实现的。


  1)关注点:八十年代ITS关注的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和传递;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关注的是信息的交通分析、知识或规律的发现以及决策反应等;


  2)目标:八十年代ITS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以功能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为目的;


  3)实质:八十年代ITS实质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则是用智能技术取代传统的某些需要人工判别和判断的任务,达到最优化。


  4)结果:八十年代ITS结果是数据的积累和传递;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是数据的利用和开笔,用数据去完成任务,去实现功能。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依据新一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在ITS现在的各个应用领域都推陈出新;


  2)在系统交涉方面,更加强调系统集成的智能性和协作的灵活性;


  3)在公众服务方面,更加强调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以及服务模式的人性化、智能化;


  4)在物联网的大背景下,强调交通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各类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催生了全新的应用和服务方向。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展望上看,战略意义:


  1)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树立物联网发展旗帜;


  3)培育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4)打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瓶颈,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5)实现道路交通重大节能减排,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关于展望这一块,因为国家交通运输部曾经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已经很清晰的描述了,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到推动“车联网”,“船联网”发展。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工信部2011年联合下发一个关于车辆监控,制定一个目标,实际我理解就是在交通运输部门,对运输车联网的出行。


  另外从国家科技部,包括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车联网都可以重点实施。


  结语


  最后,引用原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贺建华去年的“智能交通未来发展趋势”一段讲话,结束: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扩散引发了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深刻变革。以下一代移动通信、宽带网网络、传感器网络、电子标识、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智能交通的重要支撑技术,受到各国广泛关注。虽然对这一领域技术的理解不一,称谓不同,但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处理的手段,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环境、交通参与人之间的广泛连接,交互,通过大规模交通状态信息传感,对海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进而为出行服务、决策监管提供支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从社会上对“车联网”、“船联网”的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交通运输部在总结我国智能交通十余年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智能交通发展的先进理念,组织制定2011—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初步地区了发展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思路。


  新一代智能交通不是要推翻原有智能交通体系,而是要在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统一指导下,以现在有智能交通建设成果作为新的起点,结合新的发展环境和需求,按照新的发展理念,重新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合理设定本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以达到智能交通新的应用效果。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