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新型卫星导航接收机可同时接收北斗和GPS

2014-02-12 09:37:14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
摘要:  资料图:国防科大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测试数据。  1月上旬,古城长沙迎来一次大幅度降温。室外寒风凛冽,记者走近国防科技大学天河和北

\
  资料图:国防科大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测试数据。


  1月上旬,古城长沙迎来一次大幅度降温。室外寒风凛冽,记者走近国防科技大学“天河”和“北斗”两个科研创新团队,感受到的却是一派火热的攻关气氛。


  这里,又打响了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战斗。该校政委王建伟介绍说,去年11月5日,习主席来校视察时赋予学校“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两大任务,强调要把强军目标贯穿到学校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在深化、具体化上下工夫。习主席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激发起全体教职员工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热情和干劲。


  春风化雨,催人奋进。记者在该校计算机学院看到,三次问鼎世界超算之巅的“天河”超级计算机攻关团队,正在围绕新的课题奋力攻关,夜晚的实验室灯火通明。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天天白加黑,周周5加2”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记者在这里获悉,去年他们研制成功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优越性能蝉联世界超算冠军。目前,天河二号已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投入运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校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杨灿群说:“攻关无止境,针对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谋划,力争把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和应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天河”创新团队中,如今在读研究生占了60%,一批“90后”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加入到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攻关队伍中。从大三就加入“天河”创新团队的罗玉川和王伟,如今已被保送读研。他们说:“习主席在大学的讲话为我们年青一代军校学员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更激发了我们创新的决心和动力。”


  今年元旦过后,该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喜迁新居,科研人员们把它叫做“北斗大楼”。记者注意到,与众多设备、器材一同搬入“北斗大楼”的,还有陪伴科研人员多年的一批行军床。中心主任王飞雪教授告诉记者,为攻克我国自主卫星导航设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北斗科研团队正在夜以继日攻关,不少科研人员晚上加班晚了,就睡在实验室。


  实验室就是战场,攻关就是打仗。这支伴随着我国“北斗”工程一同成长壮大的年轻创新团队,在19年的攻关历程中,先后研制成功了地面关键设备、手持用户机,攻克了系统高精度指标、抗干扰能力等多项技术难题。如今,他们已成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北斗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


  当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在内的7家单位发来贺电,让“北斗”团队备受鼓舞。没有开庆功会,也没有摆庆功酒,他们人不解甲马未卸鞍,又铆足干劲为北斗系统下一步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攻关。


  目前,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承担了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攻关任务多达数十项,还承担了军用用户机某核心部件绝大部分的生产任务。据悉,他们已研制成功高性能卫星导航接收机,可同时接收我国北斗、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三种信号体制,定位精度达到10米以内,可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汽车等移动平台。中心副主任孙广富教授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北斗将与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并驾齐驱!”


  “天河”蓄力涌新潮,“北斗”星光更璀璨。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两支科研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下,该校各创新团队今年都对研究方向和团队建设进行了新的谋划与部署。该校光电科学工程学院制定出台了《推进基础研究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前瞻性研究和原始创新;针对承担的科研项目多、要求高、时间紧的现状,他们采取每项课题层层签责任书、立军令状、定时间表的办法推进项目研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夜以继日,科研攻关团队衔枚疾走。记者探访该校更多的实验室,一项项最新研究成果令人欣喜——


  年轻女科技专家侯静领衔申请的“超连续谱光源”中英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前已经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2012年,该校“纳星”创新团队研制出我国首颗单板纳星——天拓一号。如今,这颗微小卫星已在轨运行20个月,完成多项科学实验,绘制出首张全球船舶数据海图,至今仍每天为多家用户提供服务。


  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的天拓一号总设计师陈小前说:“天拓一号的成功,为我国微小卫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锻炼了一支年轻的微小卫星研究队伍。现在我们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我国微小卫星科研事业前途无量!”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