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智能交通驱动汽车新产业变革

2014-05-04 08:30:10 来源:ITS智能交通杂志 2014年4月责任编辑:
摘要: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将是车辆的物联化体现,只有智能车辆信息采集与智能信息管理两个系统共同发展紧密结合,智能交通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智能交通的另一半重要领域,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变革值得研究。
 
文/ 天津市天祥世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李佩刚

 
  一、智能交通的另一半版图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交通工具,预计全球在21世纪中叶汽车保有量将达40亿,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快速环路变成停车场、PM2.5爆表雾锁帝都等一系列尖锐问题不停地拷问着我们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问题。
 
 
  从“车联网”的视角观察,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是车辆的物联化体现,只有智能车辆信息采集与智能信息管理两个系统共同发展紧密结合,智能交通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包含电子警察、电子卡口、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视频监控、智能公交、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还大都集中在道路监控与车流管控这一方面,虽已初步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宏观掌控,但智能交通的另一半——智能汽车领域却还处于缺失状态,导致线上管理与线下数据之间仍不能形成信息闭环。对于智能汽车这个重要的终端环节,我们很有必要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一次认真检视。
 
 
  二、智能汽车的代表性模式
 
 
  作为现代汽车产业的巅峰之作,智能汽车已经初见真容,从目前已面世的产品形态来看,大致可分为革命型、颠覆型和升级型三种模式。
 
 
  1、革命型——谷歌汽车模式
 
 
  谷歌Google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启动于2010年,开发团队希望智能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改善路况避免交通事故,并逐渐成为一种公众交通资源。相对于现有的有人驾驶方式,极度超前的技术理念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大革命。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核心是车顶上的激光测距仪,能够扫描半径约70米范围内的环境,激光传感器每秒进行150万次距离测量,可提供精细的3D地图数据,自动汽车会把激光测到的数据和高分辨率的地图相结合,做出不同的数据模型,以便汽车能够识别障碍,遵守交通规则。在汽车的前后保险杠上有四个雷达,用于探测周边情况评估汽车所在位置;后视镜的附近有一个摄像机,以检测交通灯情况;一个GPS、一个惯性测试单元、一个车轮编码器,用来确定位置、跟踪运动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依靠非常精确的地图结合GPS技术来确定位置,在自动汽车上路之前,谷歌的工程师会驾车收集路况数据,因此,自动汽车能够将实时的数据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它将行人和路旁的物体分辨开来。在仪表盘上,周围的汽车都显示为白色的长方形,并且还能追踪它们的相对位置。车载电脑通过摄像头能“看懂”交通灯,识别人行道和障碍物等,并模拟人的智力对相应交通状况做出正确反应。
 
 
  现在谷歌的十余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安全行驶了约48万公里,美国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也已正式向谷歌颁发无人驾驶车辆牌照。有分析师称谷歌无论是自己打造硬件产品还是通过软件授权给汽车制造商,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在未来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效率,能创造至少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
 
 
  2、颠覆型——特斯拉Tesla汽车模式
 
 
  特斯拉Tesla这家公司的传奇色彩绝不逊于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最近市值已超过200亿美元。特斯拉这个远超出传统汽车概念的名字,虽然还未深入普通消费大众,但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特征,已经成为科技达人和汽车极客们心目中智能汽车的代名词(因其在华商标已被抢注,中文更名为‘拓速乐’)。
 
 
  撇开新能源特性,Tesla的互联网智能化方面已经足够令人瞩目,无疑是目前智能汽车中最具颠覆性的代表。不同于普通的汽车,特斯拉整个车的控制中心是一个17英寸的显示屏,与可实时更新操作系统的车载电脑相连,通过3G模块与互联网相连为车内提供各种信息娱乐导航服务。Tesla为车主同时提供了在线和离线两套导航方案,分别占用了车内的传统导航的中控台展现位置和仪表盘位置,合作伙伴都是消费电子领域(而非汽车行业传统供应商)的B2C地图导航品牌,联网时显示在中控台超大屏幕上的GOOGLE地图可以很好地取代车载导航,离线时则由GARMIN的车载方案提供导航。
 
 
  用户可以在Tesla上体验到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思维,汽车与智能手机的配合是一大亮点。Tesla的车载大屏和智能手机的连接非常方便,开车时可以免提打电话、听音乐,车主可以从iPhone的App上实时看到车的位置并远程开启汽车空调,甚至允许把钥匙锁在车里面然后用手机遥控开,够酷吧?
 
 
  3、升级型——福特模式
 
 
  相对前两种略带激进的方式,福特的“开放式”升级方案要温和务实得多。作为一家享有百年盛誉的老牌车企,福特认为他们比别人更懂汽车,但在车内人机交互、娱乐体验方面,互联网公司明显更加懂得消费者的需求,与其进入一个并不擅长的领域自行研发,不如开放给真正的行家——智能终端App开发者们。福特正试图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
 
 
  在去年的CES期间,福特推出了汽车行业首个移动应用开发者项目AppLink。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下载福特汽车系统的源代码,直接在PC上完成开发和模拟测试。在美国市场,AppLink已整合超过50个App,包括网络电台Pandora、NPR广播节目,共享车辆位置的Glympse等等。在上个月末的GSMA移动通讯亚洲大会上,福特将这一接口开放给中国开发者,首批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导航、新浪微博、搜狗语音助手、豆瓣电台在内的9款本土应用程序入驻其中。理论上,所有App开发者都能在原有的手机App基础上针对汽车进行适配性的改进,同时,其他车企也可将AppLink对接到自己的车载系统上。
 
 
  当然,汽车毕竟不同于手机,无论是用户UE体验还是安全性都具有更加高的要求。车企的底层数据不仅涉及商业机密,也关乎驾驶者性命之攸,车企也试图在交互体验与驾车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特别是安全问题,防止黑客入侵等危险性问题一定要周密考虑。所以目前为止,LBS、瞬时车速、方向盘转角、发动机等涉及底层的数据都尚未公开,现阶段的目标则只集中在车内互联、车载娱乐系统部分功能。应用App目前也不是下载到车载系统中,而是在手机上运行并与车载系统通信互联来实现的“双屏互动”。在具体实现上,福特的AppLink一端对接应用开发者,另一端则将驾驶者的智能手机与SYNC这个底层系统相连,用SYNC声控手机上的应用,如语音声控车载影音系统等功能,保证驾车者安全驾驶的同时享受到智能服务。
 
 
  三、群雄逐鹿的智能车战场
 
 
  1、虎视眈眈的互联网巨头
 
 
  智能汽车是互联网巨头们眼中的一块肥肉。去年谷歌完成了10亿美元量级收购在线地图公司Waze交易,打造的GoogleMap和GoogleNow已经基本可以替代现有的车载系统,Android进入车载系统只是个时间问题。苹果在WWDC上发布了iOSintheCar产品,车载系统可通过智能手机来获得语音搜索和导航服务,而iOS7汽车版的推出更是实质性的一步,直接进入汽车的系统,提供地图、导航、语音控制、电话、信息及音乐等功能。加上微软早就布局车载系统,三大互联网巨头已经悄悄的杀入汽车操作系统平台级领域,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的势态。
 
 
  2、进击的老牌车企
 
 
  传统汽车大佬们自是不会甘愿交出权柄,除了福特公司,通用、宝马、奥迪、奔驰等世界一线车企也都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化领域,选择了“强强联手、可控开放”的策略——汽车提供硬件和接口,软件和服务由第三方应用商提供,各归各位,1+1>2,这与智能手机走过的路线如出一辙。如今年德国知名汽车厂商宝马公司旗下全部车型将整合苹果公司车载语音控制系统SiriEyesFree,Siri将成为宝马2014年所有车型的标准选件。除了SiriEyesFree系统,此次更新还将让宝马车型整合三星语音控制系统S-VoiceDrive。届时,购买宝马2014年车型的用户,就可以按方向盘的控制键,激活语音辅助系统,通过声音发送信息、打电话以及使用其他语音指令。另外据悉,韩国现代汽车也宣布了支持苹果公司的语音辅助功能。
 
 
  3、我国的生力军
 
 
  我国现代汽车业起步较晚,缺乏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受限于我国汽车工业和配套领域的瓶颈,再加上智能汽车投入大产出慢,目前还尚未有成型的智能汽车方案,就更不用说相关的技术标准。虽然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曾信心满满地说,“如果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就可以造出特斯拉。”但我们看到,比亚迪的传统优势在于电池业务,虽然在汽车领域已有过多年耕耘,但对于IT领域的涉足还仍只限于为诺基亚(已被收购)、iPhone等手机厂家进行硬件代工,对于互联网方面的软实力还几乎为零。所以不难看出,比亚迪与特斯拉的比对,也应该是仅限于新能源汽车方面,与智能汽车还相差甚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年来外资、合资车企已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设计生产人员,本土汽车的腾飞也是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领域却是跃跃欲试,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发力布局,将智能汽车作为互联网的下一个必争入口,目前均已搭建起庞大的云端平台和开放式的开发平台和数量繁多的App进行“卡位”。和Google一样,百度基于其信息的搜索和聚合能力,也具备完善的地图、导航、语音搜索、音乐等产品线,还联合福特推出过实验性的基于表情识别的防疲劳驾驶应用。昔日车载应用的主要提供商高德,被阿里纳入旗下后,除地图和导航能力外,还具备O2O的信息搜索能力。网络巨头腾讯公司也在近日不失时机地推出强调“驾驶伴侣”定位的App新品“路宝”,占位之心路人皆知。我们有理由相信“福特模式”应该是最快能在国内落地的方案之一。
 
 
  四、智能汽车前景展望
 
 
  1、触手可及的智能车
 
 
  在多方的努力推动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内,具备有一定智能特性的新锐汽车将逐渐驶到我们的身边。这些智能汽车大都具备如下特点:
 
 
  (1)全方位视频采集。车内的摄像头可以追踪驾驶员的眼球检测疲劳驾驶,可以人脸识别和手势识别,可以探测乘坐的人数和位置,车外的摄像头前后左右都可以有,可以行车记录,也可捕捉在路上的风景。
 
 
  (2)多类型传感器数据采集。无论是车辆本身的信息,包括发动机、变速箱、ABS、胎压的监测,还是外部环境的信息,包括绕车一圈的雷达形成视野盲区防碰撞系统、车内外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日照高度等传感器。充分的大数据收集和移动网络的应用,为车辆智能化数据挖掘提供了坚实基础。
 
 
  (3)多通路数据联网。通过蓝牙、3G、4G网络的全面车载化,搭建起车载传感器、云端服务与移动通讯设备三者之间的数据桥梁,并与城市道路管理系统实现初步互联,以车辆物联传感、云计算、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等高科技为支撑的智能交通车联网逐步确立。
 
 
  (4)全面升级的HUD(HeadUpDisplay)投射显示系统。运用了虚拟现实投影技术的车窗,行驶中全面掌握车辆运行情况,并轻松实现可视电话。
 
 
  (5)标准的车内设备通用数据接口。包括娱乐系统、导航定位系统、空调系统甚至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与手机、pad电脑的多屏互动互显。
 
 
  (6)泛车载App移动应用。语音搜索和控制、手势控制等安全辅助应用;基于车辆LBS的社交应用;路况和事故报告预警应用;符合个人驾驶习惯的驾车辅助应用;远程车辆遥控应用等等。
 
 
  2、无人驾驶仍在路上
 
 
  无人驾驶汽车这一终极领域上,也不是只有谷歌在一骑绝尘。特斯拉公司正在采用自主技术研发的方式,研发能够靠自动导航驾驶的无人汽车,未来Tesla生产的无人汽车允许驾驶员将90%的汽车操控交由车载电脑托管。德国的戴姆勒和日本的尼桑同样表示他们希望在2019年左右开始销售无人驾驶汽车。戴姆勒目前已经在顶级S-ClassMercedes型号中配置了半自动驾驶技术,比如交通流量辅助功能等等,该技术能够在汽车走停的过程中保持与其他车的距离。福特公司日前也已同MIT以及StanfordUniversity达成合作,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几乎所有的一线车企都极有默契地将远期目标压注在了无人驾驶汽车上。
 
 
  但目前无人驾驶车辆还远未到实用阶段,汽车作为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道路基础设施的配合,想要做到真正的智能自动化仍很困难。想要真的实现无人驾驶,不仅需要汽车自身的成熟技术,还要仰赖于以下四个方面:1、专供智能汽车行驶的道路基础设施;2、车与车、车与路能够进行合理通讯;3、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事故的法律责任认定。4、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轿车保险市场是否会允许无人车进入也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无人驾驶汽车能够避免人工操作的失误,而且通过程序控制做到完全服从交通规则,这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新功能。另外,市场教育与接收程度也是一个长期问题,消费者现在同样对于购买一辆能够自动驾驶汽车这件事持观望态度,除非在真实世界的使用体验中证实能够保证绝对安全,有分析师指出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自动驾驶汽车才能成为现实。也许真到了那一天,传统司机的就业问题恐怕会成为另一个让大家伤脑筋的问题。
 
 
  可能大家仍觉得智能汽车这个概念离我们很远,但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也不过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虽然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的商用化还尚待时日,但配备有智能驾驶辅助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新型智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却是指日可待。随着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的出行旅途会逐渐演变成“出行生活”,令人激动的新特性新元素会不断涌现而来,智能驾车将会取代玩手机成为新的生活乐趣,智能交通会带给我们更加精彩的明天。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