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目前尚无公开、统一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深圳交通排放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利用成熟可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深圳首个本地的交通排放因子库,通过2000余小时各类车辆GPS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60种典型工况、1600个排放因子。
深圳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2.3万吨,60%是由小汽车排放的。7月22日上午,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在市交委召开了“深圳市交通排放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专家咨询会。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组成的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交通排放核算模型。
据介绍,我国目前尚无公开、统一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深圳交通排放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利用成熟可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深圳首个本地的交通排放因子库,通过2000余小时各类车辆GPS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60种典型工况、1600个排放因子。
项目组专家介绍称,项目模型提供24小时的动态数据,可以测算出深圳不同地区在一小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市民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及时查询实时或历史的交通排放信息,了解交通排放的强度及其时空分布。届时,市民出行将不仅取决于拥堵程度,还可根据交通污染物排放情况制定合适的路线及时间。例如市民可选择在交通排放较低的时段或路段开展跑步、骑行等健身活动。
该平台计划通过专题网站的形式,近期将向社会公开。届时,市民可通过交委网站方便地查询交通排放有关信息。
2013年6月,在中德合作框架下,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德国环境部就“支持深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设低碳交通体系”签署了合作协议。“深圳市交通排放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为双方合作开展的首个项目,是交通与环境领域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的前沿课题。
曾参与欧洲排放模型建设的瑞士Infras公司交通环境部主任马丁(Martin)在咨询会上表示,深圳交通排放模型及监测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结合了深圳本地化的需求。
市交委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技术研究,对交通排放因子库及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充分校核,并完善深圳交通排放监测平台的应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