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兆威
交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智慧城市八大应用也好、十大应用也罢,有些应用不但不现实,也不是那么迫切和急需。什么应用是最迫切和急需的?那就是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我国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2013年,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住建部先后公布两批共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十二五"期间,预计将会有600-80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1000万亿元。住建部从2012年8月启动并开展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起草制定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有望今年出台。根据《意见》,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将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执行,成为从现在起直至2020年指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有的直辖市、一线和省会城市、260个地级市以及1600多个县级政府都提出要用3至5年建设智慧城市。
但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真正成功落地实施的并不多,许多仅仅是提升了城市宽带和电子政务水平,其他应用几乎都还停留在纸上。尽管呼声很高,热情很高涨,规划也很宏伟,但实际上,各地政府都在观望,大多数是以智慧城市之名,行平安城市、数字城市补课之实。
智慧城市落地难难在哪里
智慧城市为什么落地难?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
智慧城市是一个相对前瞻的概念,概念的提出起码具有8-10年的超前性。目前,就连国外发达国家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具体到我国,许多地方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太多的资金用来建设智慧城市,更何况还有一些地方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此外还有,一些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支撑技术和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难免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
智慧城市建设落地难难在哪里?首先是顶层设计难,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是关键。顶层设计在物理层涉及空间、地理等,在应用层,涉及信息、安全等,同时又横跨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因此,顶层设计需要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民生等多方面协同发展,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等各种力量以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系统的、分阶段的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等等,还有如何避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政绩工程等问题。以上林林总总,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这些,都需要时间,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应用层面,诸如智能水务、智慧旅游、智能环保、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这些尽管远景很美好,但离我们都还很遥远。比如智慧农业,就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发展到必须用现代传感设备查看庄稼长势的地步,机械化基本还能满足农业的需求,人工查看庄稼长势的传统方法还很经济、很管用。再者,当庄稼需要雨水的时候,"智慧农业"也不一定就能让天空为我们降下甘雨。还有许多"智慧应用",尽管看上去很美好,让人充满想象,但要真正实现落地应用,还有一定难度,离百姓生活至少还有"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先行
城市管理问题一半在交通,交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智慧城市八大应用也好、十大应用也罢,在资金和财政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应用不但不现实,也不是那么迫切和急需,甚至还有些华而不实,无疑于空中楼阁。
什么应用是最迫切和急需的?那就是智能交通!
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亟待解决的城市难题,那就是交通拥堵。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衣、食、住、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的"衣、食、住"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对"行"的需求,一直不能如愿。"衣、食、住"的条件越好,对"行"的要求就越高。
解决出行难,是人类从古到今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从古代马车到现代汽车,从蒸汽机车到飞机,交通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人类对"行"的美好向往。从愚公移山到詹天佑,再到今天的高铁,无不凝聚着中国人对出行的梦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拥有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一个世纪难题--拥堵。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困扰,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是2003年的5.7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几乎所有省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都超过百万大关,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杭州、苏州、郑州等1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30万辆,北京达到537万辆,与纽约、东京、巴黎这些全球大都市比肩。10个城市中,已经有一半实行了"限购"政策;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未推出汽车限购政策。
专家预测,中国汽车产业至少还有十年的稳定增长期。
目前,日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589辆,而中国是88辆;日本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有汽车199辆,而中国仅有12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13亿人口的购买力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十分庞大。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而智能交通又与人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是最根本、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必先行。
智能交通能为我们解决什么
智能交通系统(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智能交通系统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人工输入、GPS车载导航仪、GPS导航手机、车辆通行电子信息卡、监控摄像机、红外雷达检测器、线圈检测器、光学检测仪等),信息处理分析系统(信息服务器、专家系统、GIS应用系统、人工决策等),信息发布系统(互联网、手机、车载终端、广播、路侧广播、电子情报板、电话服务台等)组成。这意味着,市民将可以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可以说,智能交通建设,广大市民是直接受益者。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人、车、路的和谐、密切配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网通过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符合低碳、环保的时代要求。
近年,卫星导航、电子警察、车载监控、行车记录仪、ETC、智能停车场等的成功应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的无穷魅力。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被称为"指尖上的应用"的手机应用正方兴未艾,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查询需要的交通信息,包括路况查询、停车位查询等,移动、联网、广电等,都纷纷推出了手机交通信息查询业务,不但道路实时交通状态一目了然,市民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交通路况定时提醒业务",定制成功后即可定时接收到以短信、彩信形式呈现的路况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受到市民的青睐。
发展智能交通是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唯一出路
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11年间中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目前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20多万公里,尤其是近年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猛,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0.5公里,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道路建设远远跟不上汽车的爆发式增长。
我们以深圳为例,深圳去年一年汽车保有量增加约30万辆,汽车保有总量超过260万辆,跃居全国第三位。深圳道路总长约61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357公里)。每公里道路的车辆密度约446辆,居全国之首,远远超过国际上每公里270辆的警戒线。此外,停车位严重不足也是深圳的一大难题。
即使如此,深圳的汽车保有量还在飞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
目前,深圳平均车速为每小时27公里,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平均车速更低,每小时只有20到24公里。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成为国内首个明确发布汽车限购令的城市。限购三年,北京堵车依旧。这说明,限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要想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出行难,实现道路的畅通,必须发展智能交通,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交通管理,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管理交通,从而提高道路畅通率。
发展智能交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未来,将是智能交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