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北京交通大检:5000人携GPS记录

2014-09-04 08:47:02 来源:京华时报责任编辑:
摘要:9月3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北京第五次交通调查已经启动,此次最大亮点,是选取2000户家庭约5000人,通过随身携带的GPS设备,获取一周GPS路径信息,记录出行人员的路径、目的、乘车方式等信息,为制定交通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 
调查使用的GPS记录仪。
 
 
  9月3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北京第五次交通调查已经启动,涉及全市共4万户家庭约12万常住人口,调查问题包括出行目的、时间、距离、交通方式、路线、交通费用等相关信息。初步成果的编制工作将于明年初完成并对外发布。据了解,此次将重点调查学校、医院周边,为缓解拥堵提供基础数据。 
 
 
  调查背景
 
 
  调查为何提前?
 
 
  京津冀一体化等因素促提前
 
 
  据了解,北京市在1986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市交通综合调查,从2000年开始,全市交通综合调查每5年开展一次,是对城市交通的全面、综合"体检"。
 
 
  今年,北京启动第五次调查。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金川表示,2014年,恰逢"十三五"规划筹备和启动,同时也面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背景,所以提前一年启动调查。
 
 
  调查目的是啥?
 
 
  为定交通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和上一次开展调查的2010年相比,全市人口由1961.9万人增加到去年底的2114.8万人,增长150余万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60余万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长1倍以上;公共交通客运量增长近两成。
 
 
  陈金川表示,交通综合检查是为制定交通政策提供依据,比如根据2010年的调查,市民在5公里内选择开车出行的比例占40%,这个数据就为2010年北京制定"缓堵28条"提供重要依据。在新的交通形势下,市民出行方式也不断调整,既有基础数据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北京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政策的制定需要新数据支撑。
 
 
  调查内容
 
 
  首次调查上学对交通的影响
 
 
  本次居民出行入户调查涉及全市16个区县的265个街乡镇的999个居(村)委会,共4万户家庭约12万常住人员,需要动用调查员920名,同时每个居(村)委会配备1名陪调员,共999名。
 
 
  本次普查将医院、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以及停车状况列为调查重点,同时将首次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交通调查,考察上学对交通的影响,以及就近入学对交通的影响。此外,随着京津冀交通规划正在进行,对于出京人群的调查也在其中,为三地高速路、轨道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家庭成员出行
 
 
  本次将调查家庭成员一天内所有的出行活动,包括活动目的、出行时间、距离、交通方式、路线、交通费用、停车情况等,部分数据需要调查员进入居民户中,面对面访问,填写调查表格。
 
 
  医院学校周边
 
 
  医院、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以及停车状况,亦是此次调查重点。本次调查将首次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交通调查,考察上学对交通的影响,以及就近入学对交通的影响。
 
 
  流动人口出行
 
 
  在宾馆、酒店、地下室等流动人口集中地随机抽取8000人次,调查其职业、来源地、在京一天的交通活动,掌握流动人口的出行特征。
 
 
  出京人群调查
 
 
  京津冀交通规划正在进行,对于出京人群的调查也在其中,比如在机场、火车站设置调查点,查看人群每周出京次数、目的地,这也为三地高速路、轨道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出行意愿调查
 
 
  本次调查还包括居民出行意愿,主要调查居民在未来可能实施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下,交通方式的选择结果,以及对拥堵收费、低排放区等热门政策的接受和反映情况。
 
 
  调查亮点
 
 
  GPS仪器上阵24小时记录
 
 
  据介绍,除了传统入户,本次调查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在调查实施领域和数据挖掘、分析阶段的应用。比如将选取2000户家庭约5000个6岁以上的家庭成员,随身携带GPS设备,获取一周GPS路径信息,形成家庭成员的24小时日记。
 
 
  陈金川表示,这种记录仪比手机要小,样本成员只要将仪器放入随身的包内或者口袋里即可,保证24小时开机,而且要注意充电,GPS每日会向后台系统发送记录的信息。
 
 
  另外,为保障机器记录的准确性,调查员还要两次入户进行询问,记录出行人员的路径、目的、乘车方式等信息。(京华时报记者 黄海蕾)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