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早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之后各地陆续提出 "数字城市 "、 "感知城市 "等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城市纷纷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应用,城市智能发展的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发展方向。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早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之后各地陆续提出"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等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这是国家首次就智慧城市出台全局性指导意见。意见在指导思想中重点强调了要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八字方针",走低碳绿色道路成为今后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是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典型示范。而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智慧化程度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智慧社区既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也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目前,智慧社区建设的规模初见端倪,技术也已相对完善,但要运营好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如何解决智能与节能的平衡,从而实现智慧与低碳的和谐并存,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csst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灼指出:"城市发展速度和我们强调的绿化、低碳、环保、可持续是矛盾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平衡。只能通过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将幸福生活、智慧生活微缩到楼宇,跟大数据、云计算结合起来,通过数据平台管理,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逐步优化,才能切实实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智慧低碳平衡生活。"
龚灼院长进一步谈到,节能不仅是单纯指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从国家政策、能源管理策略和措施上加以推进。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针对建筑节能有一个专项规划,包括抑制高耗能的产业过快增长,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及重点单位的节能管理,其中提到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的目标,从而期望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201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能耗比2010年要下降12%;2005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的暖通空调、照明总能耗应减少50%,2013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建筑节能已经关系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龚灼院长还以csst总部智慧大厦楼宇节能为例,强调节能首先需要从智能化管理的角度,自顶向下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使用;并提出节能策略是横向关联细化到点,由点到面科学调控,再通过对集成化管理平台的楼宇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大厦内部的照明、空调、用水等楼宇总体能耗进行整体控制和管理;从数据的采集、分析、整合,到反馈之后的控制,从而共同作用于建筑能耗的降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要提升到50%以上,目前北京、上海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能耗限额要求。随着这些政策和国家规划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业主单位愈发重视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
小至智慧社区,大到智慧城市,都应充分考量智能与节能的问题,实现智慧与低碳的平衡。作为智慧低碳城市综合运营商,csst从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着手,开展智慧低碳城市建设。并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
该平台采用智能化传感器对城市运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全面感知,通过整合智慧安防、智慧楼宇、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能源等各类行业智慧子系统,借助云存储、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打破行业信息孤岛,实现城市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帮助城市管理者和居民进行各种需求的智能决策和服务。
csst还联合两院院士,整合跨行业集成技术,形成"一个平台、两大技术体系"的智慧低碳城市技术架构--即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和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跨行业智能技术体系、基于新能源能量云的分布式低碳技术体系,能为政府管理、社会化运营服务、行业应用提供强大支持,具有领先的行业优势和可操作性,助力实现从智慧社区到智慧城市的智慧低碳平衡,创造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智慧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