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城市交通领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交通拥堵问题持续发酵,实行限行限购政策的城市增多;城市交通环境更加恶劣,环保压力增大;行车难,停车更难……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各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刻思考,就如何促进人、车、路的和谐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规划先行 缓解拥堵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国内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现阶段国内多数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新建城镇在刚步入汽车社会后就患上了“汽车病”——交通拥堵愈发明显,停车难现象日趋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
王凤英今年的议案《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重视汽车社会配套规划的建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少共鸣。王凤英在议案中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城市功能区域规划、路网规划、停车设施规划、汽车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完善汽车社会配套体系规划,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注册汽车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两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人。
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缓步前行形成了一定矛盾。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目前,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贵阳、天津、深圳等城市已先后出台限行和限购政策。
不过,部分两会委员和代表认为,汽车限行和限购政策虽拥有简单、便利、易操作、见效快等特点,但其“治堵”的短期效应结束后,持续治理的效果并不乐观,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提出利用智能手段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宗庆后表示,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科技,将人、路和车辆作为一体进行调配,智能化计算车流量并依此对红绿灯信号作出调整,避免目前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带来的绿灯没车、红灯排队通行等现象。
治理“城市病” 公共交通是良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阐明,“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宜居的环境离不开舒适的城市交通,而舒适的城市交通更离不开通达顺畅的公共交通。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环境集团物业服务发展分公司清扫保洁员陈腊英多年从事一线环卫工作,对“城市病”有切身体会。
汽车尾气很浓重。“一开始上街时,还能闻出尾气味。时间长了,只觉得胸口发闷。”不过,陈腊英觉得更可怕的是早晚高峰时,一眼望不到头的车辆一点点向前挪,还没自行车来得快。“出门能不开车还是不要开车。”陈腊英说。
治理“城市病”,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广大群众的参与,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与每一个人、每一次出行都息息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台联副会长纪斌认为,和一些国家相比,国内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公共交通总运营里程都相对较低,大量的私家车出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加剧。“城市规模越大带来的风险会越高,必须对大城市的管理做好规划。”纪斌说。
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和代表建议增加公共交通发展力度: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建议安排财政资金规划建设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网。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公交集团客服中心副主任、服务热线主任李祥斌在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在公交场站、信息化建设以及车辆更新等方面给予扶持。
在新能源公交车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研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原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经过深入调研,建议尝试在天津市推动沼气公交车。包景岭指出,经过仔细测算,沼气公交车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水平可直接达到欧Ⅵ标准,可以真正实现低碳交通,在治霾的同时拉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