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了解到,2014年深圳治堵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年深圳治堵的重心将转移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上来,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能力和舒适度。
2015年治堵思路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此前深圳的治堵思路是通过调控小汽车来进行交通的优化,想通过让小汽车的车速快起来从而达到治堵的效果,”市交委副主任徐忠平告诉记者,“这一治堵思路并没有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未来将把治堵思路由调控小汽车转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除了建设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线路等措施,还将对现有的设施进行挖潜和开发。”
据介绍,通过“短、平、快”的原则,压缩车道宽度新增进口道、利用路外绿化空间拓宽局部路段或节点、微创改造交叉口(设置左转待行区、潮汐车道、借道左转等)、优化主辅分隔带开口、优化交通组织等土建工程小、操作难度低的改造手段,以达到进一步挖掘既有交通设施、交通组织能力的潜力。
下一步深圳的治堵思路将转变为着力发展公共交通,以“提升公交服务,稳定路网车速”为目标,持续开展“稳定增量调控、实施公交提速、改进公交服务、完善轨道接驳、扩大慢行覆盖、持续交通基建、治理拥堵热点、引导车辆使用、推广智能交通、严格交通执法”十项行动。
“十大行动”组合拳
治堵措施凸显效果
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市交委会同市公安局交警局制定《深圳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策略措施及2014年行动方案》,提出指导未来3到5年以上的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八大策略54项措施和2014年实施的十大行动392个具体项目,其中综合治理重点围绕在路边停车收费管理、公交专用网建设、轨道运力增加、慢行系统再造、交通设施及管理挖潜等方面,并坚持开展严格交通执法、持续交通基建。
如今,2014年治堵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治堵工作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路边停车收费
加大执法力度
2015年1月,原特区内的1.2万个路边停车泊位收费正式全面实施。原特区外的路边停车泊位也将在今年开始规划,最快年底将试运行。早在2014年7月已经先行一步实施收费的4个试点片区——竹子林、福田中心南、南山中心区、田贝在实施停车收费管理后,片区车速平均提升13.3%,违停率总体下降约92%。经过近3个月的规范管理之后,如今部分片区的停车秩序明显好转,路网平均车速有所提高。
此外,通过对拥堵道路和节点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公交运行效率,包括改造深南大道、滨河大道等35条道路、翠竹路-东门路等25个交叉口,综合整治5个旧城区、10个医院、9个学校、7个工业园区等共47个拥堵片区。中心城区“四横六纵”拥堵带、原特区外东环一路、新横坪公路等主要干道高峰运行车速平均同比提升3%以上。
2014年开展的“法治通城行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针对危险驾驶、车辆违章、重点区域违停等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成效显着,与2013年相比,原特区内遵章率达96.2%,闯红灯数量下降60%。
公交专用道保障出行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一直是深圳治堵的重中之重。
2014年深圳新增83.4公里公交专用道和4个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港湾化或分设站台改造48对站点,建设2个路内公交换乘点。其中新彩通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进出梅林关高峰的拥堵时长由120分钟下降至82分钟,而其24小时的公交专用道也使得公交运行的车速由此前的28公里/小时,飙升至40公里/小时,不仅缓解了梅林关的交通压力,也使得人们出行有了新的道路选择。
除了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外,去年还新投入604台公交车,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8条,尤其是轨道龙华线“4改6”后,高峰断面饱和度由105%下降至95%,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而景田、民治等6个轨道站点周边慢行设施的建设,实现26公里道路的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8个路段行人与机动车分离,慢行出行品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