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车公营、公权承包、私权承包、私车私营等出租车经营模式,都是基于出租车的产权、经营权的分离而做出的划分;不同的经营模式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不论是静水流深的调整还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模式, 是指一个城市、 区域的出租车管理模式, 比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 个体私营、 公私合营等行业存在模式或者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地大物博, 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管理模式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还是有难度的, 所以各地因地制宜。 就出租车行业而言, 根据出租车的车辆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可延伸出以下四种典型的运营模式: 第一, 出租车公司拥有车辆产权和经营权; 第二, 出租车公司拥有车辆产权, 外包/承包/出租经营权等;第三, 个体私有出租车及其经营权; 第四, 个体私有出租车产权, 外包/出租经营权等。
理论上、 学术上对出租车经营模式的划分也有其他方式, 比如公车公营、 公权承包、 私权承包、 公车承包、 私车承包、 私车私营等, 这些都是基于出租车的产权、 经营权的不同而做出的划分。
国内主流运营模式
当前, 出租车行业比较盛行、 普遍并发展成熟的经营模式有几种: 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模式、 典型的温州模式、 备具争议的郑州、 武汉模式。
北京模式
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经营模式, 即车辆产权经营权归公司所有, 个人出压金, 交份子钱租运营公司的车来运营, 就是 “早上醒来睁眼就欠钱” 的这一出租车群体。
这种模式可以调动出租车驾驶员的积极性, 提高出租车的使用率, 但驾驶员的经营风险非常大, 也很辛苦, 而且一直得不到车的经营权; 一旦出现与出租车相关的政策调整或管理方式的变化, 这一出租车群体会非常敏感。 这一模式对于 “坐收渔翁之力” 的出租车公司非常有利。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 典型的市场化、 自由经济的选择。 车辆产权、 经营权归个人所有, 个人自主经营, 只向公司(一般是私营业主)交少量管理费, 也就是私车私营、 私车承包等。
其形成过程是一种市场化的结果, 这得益于温州的地域商业和社会文化。 温州模式的出租车管理中, 政府从中是起的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不存在份子钱一说的 “公私争利” 的现象,但难以集约化管理, 同时驾驶员的收入都会受
到限制。
国外很多大城市都是这种模式, 比如伦敦, 驾驶员在经过非常复杂的测试之后可持证上岗, 其中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三分之二是使用自己的车驾驶, 三分之一是租来的汽车驾驶。
郑州、 武汉模式
郑州、 武汉模式, 这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起因于政策。 早期出租车都是个体购买, 但是地方政府规定个体出租车如果没有行车证、 或者不挂靠出租车公司将不予认可。 于是出现了出租车司机自己出资购车、 买经营权, 但是车辆的产权、 经营权又不归自己而归属于出租车公司的一种经营模式, 即个人出钱出力, 但出租车公司却是合法产权人。这一模式中产权、 经营权的矛盾体使得司机出钱了下苦了没得到好处, 以至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创新运营模式举步维艰
以份子钱为特征的传统出租车运营模式很难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1月29日,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回应专车和出租车之争时表示, 出租汽车改革 “要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由此便需顺势而为,在移动互联网的业态下灵活适度地调整出租车经营管理条例, 以使行业的发展更有活力。 当然, 这更需要在法律、 政府甚至是个别地方政策上的大胆突破。四川省绵阳市升晨出租汽车公司的创新就值得探讨。 绵阳升晨出租汽车公司名下的181辆出租车, 将采用 “两权归企、 公车公营” 的新模式。 由出租车司机以车入股, 自愿组成公司, 并订立相关的章程。 “两权归企” , 就是车主将自己的产权和经营权全部交给公司, 以此来实现公司化管理, 而181名车主既是股东, 又是参与者和经营管理者。 当然这种模式可能更适合规模小数量少的合伙制管理。
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和效果, 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是不同的经营模式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 想要动出租车这一市场蛋糕, 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改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 比如滴滴、 快的打车两个市场强者的竞争与合作就能撼动一个市场开放发展; 通过政府有计划静水流深式调整完善也是一种改革; 当然行业中间力量、 第三方组织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产生变革式、 颠覆性影响。 比如德国的出租车行业运营中, 第三方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 许可经营约束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内的经营模式相比纽约出租车运营的独立车主和公司车队, 即私车私营和公车租赁 (给个体出租车司机) 之分、 东京典型的公车公营等方式, 不见得好也不见得坏。 矛盾是一直存在的, 矛盾的转换要看这种矛盾能否激起质和量的变化。
出租车发展简史
出租车从引入我国到现在, 见证了社会及其自身的巨大变化。 出租车司机从90年代的高薪、 结婚对象首选到现在的抱团罢工、 与出租车公司争利; 从以前的个体独立经营到现在的出租车运营企业各立门户抢夺份额; 从一个行业的风波波及到互联网、 手机APP、 地图、 支付等多行业混战; 从明星风头企业滴滴、 快的的竞争与合作渗透到行业同仁的集体反思。
近年来出租车行业发生的变化让外行人越来越看不懂。 无可否认, 出租车无论从颜色、 款式, 还是内在的座椅摆设装饰都变得越来越美观、 时尚、 高科技。
从微观讲, 出租车内部的设备不断更新。 简单硬件设施的精益求精已经不能取悦市场, 现在硬件整合于软件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同时顺应技术发展规则的更高清、 更精确、 更兼容、 更适应突发状况、 储存更大的产品逐渐成了市场新宠, 比如出租车内安装在座椅背面的显示屏、导航定位监控集成终端、 多功能的媒体播放、车上放的动态LED显示屏、 车内联网通讯终端、甚至有司机自己安装无线WIFI设备……比如车内的终端, 从无到有, 从最初安装普通的定位设备到现在的集合定位、 监控、 信息发布、 车内高清显示广告、 智能提醒到POS机/一卡通/手机等多元支付、 无线WIFI、 通讯, 甚至出现整合司机驾驶管理、 电召平台、 运行分析、 服务评价、 数据挖掘等功能的高度智能化集成设备。
从宏观讲, 出租车公司为了方便管理、 拉动业务、 提升竞争、 俘获市场而推动的出租车监控调度、 运营管理平台, 或者是政府建设的指挥中心平台、 电召平台等都进一步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政府的指挥平台从无到有, 从简单的定位监控、 到运营调度、 到现在追求可视化管理,以及未来实现以出租车为终端来收集整个城市交通运行的大数据并有效挖掘。从出租车发展的大环境来讲, 出租车行业从一个一个独立分散的车主演化成群车联网,出租车相关的政策、 使用能源等都在发生变化。 比如, 深圳大量使用比亚迪的电动出租车,北京开始上路混合动力的出租车, 哈尔滨出租车使用清洁燃料等。 同时各个地方的出租车价
格调整都逐渐走向阳光下接受市民的探讨监督, 比如上海、 温州、 深圳等城市; 并且政府出台与出租车相关的管理条例、 相关补贴、 价格调整时, 更灵活、 公开、 明朗; 处理与出租车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件时也更敏感、 明智。 与出租车相关保险、 维修、 生产等都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稳定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