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O2O停车和货运市场能否再造滴滴神话

2016-11-10 11:55:33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 丁菲责任编辑:
摘要: “互联网+”搅热的不仅仅是出行市场,还搅热了停车、货运物流等市场。相比互联网打车市场,互联网停车和互联网货运市场,停车和货运共享平台的发展需要更加漫长的培育周期,行业巨头形成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近年,“互联网+”搅热的不仅仅是以滴滴、优步、神州等为代表的出行市场,还搅热了货运物流、代驾等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市场,搅热了停车、修车、加油等汽车后市场。其中最热的要属O2O停车和O2O货运市场。
        O2O停车和O2O货运市场与出行市场有许多相似之处。
 
\

                                 
                                O2O停车市场显山显水,但离“721”尚远

 
        2015年,继O2O打车之后,“互联网+”让一向沉寂、不被人重视的停车市场急骤升温,几大知名O2O停车平台动辄上千万美元的投资,让人们仿佛看到滴滴等打车巨头快速吸金、极速膨胀的身影。这中间,发展速度最快的当属ETCP、安居宝、停车百事通、捷顺、无忧停车、科拓等。2015年6月,ETCP一举拿到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是停车类创业公司拿到的最大一笔融资。
        出入口控制领域龙头企业宝居宝和捷顺科技分别宣布发力和全面布局O2O停车市场,“云停车”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云停车市场“烧钱大战”不断上演。2015年3月,无忧停车宣布出资3亿元资金补贴车主;获得A轮融资后,ETCP推出针对停车场的“三免政策”。除了对停车场补贴外,还投入亿元资金补贴车主。2015年11月中旬ETCP开始执行面向北上广深渝等城市的车主与停车场每城补贴1亿元的“雷霆行动”用户推广计划。安居宝宣布豪掷19亿元布局全国60个城市停车市场……云停车市场此起彼伏,精彩大戏不断上演,让人仿佛看到O2O打车市场的刀光剑影。
        一时间,市场上涌现出上百个O2O停车平台。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发展,融资、投资几十亿之后,“互联网+停车”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等,仍然是雾里看花,让人看不清、摸不透,真正公认的成功的企业很少,而且相互之间的距离还没有明显拉开,这颇有点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前面的几名选手,基本处于紧咬不放的胶着状态,而近年“互联网+”创业成功的老大老二们,往往是甩下其他对手好几圈。所以,绝对的优势还没有形成。
        O2O停车阵营,有两类企业是最有希望做大的,一类是以ETCP、停车百事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背后有创投支持,不差钱;另一类以安居宝、捷顺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依托上市公司背景,也不差钱。没有钱,想在这一行业立足,基本是不现实的。
        目前,业界普遍看好的ETCP、安居宝、无忧停车、停车百事通、科拓等几大品牌,其中最具优势的要属ETCP。ETCP停车从2012 年开始创业,2014年浮出水面。2015年6月,一举拿到总计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不仅是停车类创业公司当时拿到的最大一笔融资,而且金额几乎超过了同类公司融资总和,这一投资让ETCP停车的估值直线拉升至5亿美元,并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头羊。2016年8月1日,ETCP宣布与万达飞凡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B轮融资。2个月后,ETCP董事长谭龙对外宣布,此次融资额高达15.5亿元人民币。谭龙表示,到目前为止,行业内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公司能够达到ETCP十分之一的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融资是在互联网资本“寒冬”背景下获得的,因此意义更加深远。可以说,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奠定ETCP在云停车行业的领先地位。预计未来2年左右,ETCP将实现超过一万家停车场覆盖和数千万车主用户,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停车入口。可以说,ETCP是离成功最近的智慧停车企业。
        尽管如此,ETCP在整个互联网停车市场的占有率仍然很低,说明这一行业,市场集中度还很低。据悉,目前云停车行业能够“变现”和盈利的企业几乎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云停车行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尽管互联网停车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千亿级市场,但是目前条件下似乎不大容易培育出像滴滴一样体量级的企业,也许未来是美好的,但仍然需要时间。
        其实冷静分析,互联网停车与互联网打车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打车市场线下资源整合很容易,但停车市场线下资源整合难度要大得多。那么,互联网打车市场的成功模式真的能够在互联网停车市场复制吗?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需要时间来回答。
        在“中国第二届云停车发展论坛”上,当主持人抛出“争霸,诸侯割据还是一统江山”问题时,引起极大反响。ETCP董事长谭龙表示,云停车行业的未来格局将是“一家独大”,而安居宝副总经理黄小金则更倾向于“一超多强”的未来格局,两位大佬当即在论坛上以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赌注,赌两年后谁能坐稳中国云停车行业的“头把交椅”。这一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其实,即使坐上“头把交椅”,其市场占有率也不大可能与滴滴相提并论,因为互联网打车市场与互联网停车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尽管表面看有许多相似之处。相比互联网打车市场,互联网停车行业巨头形成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O2O货运市场仍处于“洪荒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渗透,O2O交通的最后一块领地——货运市场也在2015年迎来了爆发期。
        在全球范围内,最成功的互联网货运公司要属美国罗宾逊全球货运有限公司,罗宾逊堪称最知名的无车承运人,其特点就是自己不拥有交通工具,而是合理、高效地使用社会资源,整合了上百万辆卡车,年订单量1500万单,服务5万家企业,占据美国30%的市场份额。
        中国只有300多万出租车司机,但货车司机数量有3000多万,是出租车的十几倍。理论上分析,客运市场可以三年就诞生一个300亿美元的滴滴,那么货运市场一定有机会诞生一个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想努力把滴滴模式复制到货运行业。然而,互联网货运市场与互联网停车市场面临同样的尴尬:理论上分析,市场看上去很诱人,但现实却很残酷。
        目前,货运市场上活跃着货车帮、货拉拉、车旺、货车百事通、一号货车、沙师弟、蓝犀牛、快召货车、货源甲、货车在线、快找货车、运满满、易配货、好多车、物流小秘、罗计物流、同城货运、多多货车、物流派等大大小小近200个车货匹配APP品牌,这些平台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试图借助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高效的人货车匹配,破解中国物流行业规模分散、货车高空驶率、“车找不到货,货等不到车”、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的难题。
        在O2O货运行业繁荣的背后,市场分散、补贴依赖、诚信缺乏等问题也依旧困扰着APP运营商和使用者们。中国货运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非标准化原生态市场,其流程比客运更长、市场更分散、规范化程度更低,因此货运APP至今未能出现一款如滴滴一样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软件。这一点,比停车市场还艰难。直到现在,互联网货运市场基本还处在洪荒的混战阶段,无论是融资还是并购,都缺少大手笔。O2O货运市场线下资源整合非常难,用户习惯的培养也远比网约车市场难。
        O2O货运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滴滴相比,多数企业都还没有盈利,甚至连盈利的模式都还没有找到。目前,整体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企业可能都还没有出现。再加上去年以来创投资本已经从狂热回归理性,往日一掷千金豪赌的资本方正变得日趋谨慎,融资不再是一件容易事,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是靠烧钱来实现的,没有粮草和弹药,攻城掠地都是扯谈。无论是互联网停车平台还是互联网货运平台,谁的钱能烧到最后谁才有希望留下来,还不是一定能留下来。那些已经融了A轮,但还没有找到B轮的公司,压力都是山大的。
        因此,几乎可以断言,短期内,行业内不可能培育出“大哥大”企业。货运共享平台的发展需要更加漫长的培育周期,货运市场复制滴滴模式的道路将会更漫长。
 
                   
                                       许多企业把品牌当猪养,行业需要“冷思考”

 
        不可否认,近几年“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不少创业传奇和财富神话。也因此,行业内浮躁之风盛行,许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并没有打算长久做下去,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品牌当儿子养,只是当猪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是“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创业,开发一款软件,经过包装、宣传,就开始投入运营。接着就是炒作、融资……
        他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将企业做大做强,而是为了让人来收购。之所以不停地炒作、烧钱,目的是为了有人收购时能卖个好价钱,他们最关心的不是经营业绩,而是品牌的“估值”。在这种“为卖而创”的利益驱动下,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
        企业竞争如同马拉松比赛,比赛肯定会产生冠军,但是还有第二名、第三名,关键是,冠军和第二名、第三名的差距有多远?此外还有,如果跑道上只剩下冠军一人在孤独地奔跑,这场比赛还有人关注吗?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不代表每一个“互联网+”领域都会出现这种奇迹。下一步,路如何走,需要大家冷静下来进行“冷思考”。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