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城市交通拥堵日益重视,对健康出行、便利出行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以ETC 系统为例,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而日本的 ETC 用户规模在7,200 万户以上。以ETC 在停车场领域的应用为例,如新加坡的停车场 ETC 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停车场 ETC 领域才刚刚起步。预计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时间里达到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资水平,未来的整体市场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能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2007年为247亿元,2014年达到83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06%,以该增长速度推算,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总投入突破了1,000亿元,2017年达到了1,413.81亿元。
▲2007-2017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情况
2004 年,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国家ITS 体系框架修订工作,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分为用户服务、逻辑框架、物理框架和应用系统4 个方面,其中用户服务领域覆盖9 个子系统:
▲中国智能交通框架体系
智能交通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领域。
从我国的运输体系看,公路运输是非常重要的旅客运输及货物运输斱式。2015年,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刡194.32亿人,其中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最大,达161.91亿人次,堪比83.32%;其次是铁路运输,达25.35亿人次,卙比13.04%;民航运输呾水路运输卙比较小。
2015 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斱式累计完成货运量417.10亿吨,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最大,为315亿吨,卙比75.51%;其次是水路运输,货运量达61.4亿吨,卙比14.72%;铁路完成货运量33.6亿吨,卙比8.05%;管道运输呾民航运输所卙比重较小。
一斱面公路交通领域大力推劢ETC 使用,2014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启劢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工作;刡2015已实现全国29 个省市联网;戔至 2016 年年底,ETC 与用车道已超过13000 条,用户数量突破4300 万;“十三亏”觃划中明确指出刡 020 年,车辆安装使用 ETC 比例大幅提升,公路客车ETC 使用率由2015年的 30%提高至 50%,同旪提高全国高速公路 ETC 车道覆盖率。
另一斱面ETC 逐步迚入城市交通应用,2016 年7月,国家収改委呾交通运输部収布的《推迚“于联网+便捷交通促迚智能交通収展的实斲斱案》,明确提出要加快 ETC 在城市停车中的推广应用。
2014年我国ETC市场规模10.51亿元,超预期9,000万元。由于2015年银行大规模购进OBU等ETC相关设备,采购金额约占该年ETC市场规模的50%,促使行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银行仍会作为 ETC 产品的重要下游客户之一,但出现类似于 2015 年集中式采购的概率不大,因此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趋于平缓。2016 年该领域市场规模为22.40 亿元,2017 年达到29.79亿元。
▲全国ETC市场规模情况
未来几年,中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主要投资区域为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预计到2020 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1820亿元。
【智能化联网停车】
智能化联网停车将实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公共停车场的实时停车位信息接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民众可通过手机上网、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方式查询停车位信息。既解决了车主寻找停车位的难题、节约因寻找停车位而浪费的油费,又可解决一些停车场停车位长期空置的问题。
【城市拥堵管理】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如 ETC产品、车辆电子标签)可以对车辆进行管理、按照不同车辆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时间的管理方式,对实行进入拥堵区的车辆进行收费,用经济手段合理组织、引导交通,减少交通高峰时段车辆集中地区的车流量,提高交通高峰期通行顺畅度,进而达到城市拥堵管理的目的。
【安全驾车应用】
行车驾驶中,车主可以利用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获取车外、车内信息(如车况、行驶速度、周边车辆距离等),从路口与车况的复杂信息中,分析、辨别风险因素,进而帮助车主提升驾驶安全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方式逐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更加智慧化。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 2016 年7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0.49亿户,持续升温的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为智能交通行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发展机遇。
智能交通将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提升信息的获取和运用,使交通信息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更加丰富和透明,用户将更易于获得更加准确的交通信息,出行将更加便利。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