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互联网巨头们在各大线下支付场景中攻城略地时,在诸如地铁、公交这样的公共交通领域移动支付的路径基本却还停留在为公交卡充值这一层次,那么接下来如何打破交通卡这一"支付魔咒",直接开启一键扫码搭地铁乘公交,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在移动支付领域必然要争夺的最后一个战场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正在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使用率已经达到了82%,较2015年的65%上升了17个百分点。我国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明显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这也就意味着,移动支付时代甚至是"无现金社会"已经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近。
▲2015-2017年支移动支付使用率(单位:%)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争夺也从线下不断开始走向线下,线下支付场景更是得到全方位的布局,而在移动支付的最后战场,公共交通领域仍然还有一个极大的市场缺口等着支付巨头们去撬动。那么作为移动支付的最后一片蓝海,公共交通支付领域究竟魔力何在,其又有哪些特点呢?
◆ 市场庞大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每天约有2.5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已突破千万人次,工作日更是超过1100万人次。这也就意味着,公共交通支付领域拥有着一个超级庞大的市场。
◆ 高频、刚需
公共交通作为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存在高频的特点。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尽管小汽车已经得到极大的普及,但是鉴于城市交通资源等制约,乘坐公共交通仍然是大部分人选择的出行方式,而城市内每天庞大的人口流动也注定这是一个充满刚性需求的市场。
◆ 小额、高效
公共交通支付属于小额消费的范畴,而在支付过程中无论是从传统的投币还是刷公交卡的方式我们也都能看出在乘车消费过程中其都要求能够以快速的方式完成支付。
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是移动支付的天然沃土,这也注定了这么大的场景谁能够拿下,谁就有望占据行业的新高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动智慧交通的建设。2017年9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就曾指出,推动城市公交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公交运营主体大力推动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加快推广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技术在城市公交领域的应用,引导各市场主体研发推广城市公交智能化服务APP,鼓励和规范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公交服务发展。
不难发现,无论是现实场景需要还是政策支持上,都已经让公共出行站在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成为移动互联网支付巨头们马首是瞻,争相入局的一个新的领域。未来势必也将充满前景和期待。
巨大的出行市场空间对于移动互联网巨头意味着什么?
就在4月18日,2018年公共交通出行峰会上,蚂蚁金服就宣布支付宝乘公交已在国内50城开通,未来一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100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也将覆盖。而在此前,腾讯也提出了乘车码的"扫城"规划,希望今年一线城市全部接入,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乘车码向周边二、三线城市扩展。事实上,除了腾讯、蚂蚁金服外,银联云闪付、京东闪付也均已在公共交通出行领域进行布局。
实际这些支付巨头在公共交通领域大力推行乘车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背后的政策支付有关,此前交通运输部今年印发的《交通一卡通运营服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已于4月1日起开始实施。《办法》明确将二维码这一介质归为交通一卡通的范畴,并将在全国加快推进该领域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无疑则是这种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所拥有的海量数据和潜在的巨大的可挖掘的商业价值吸引到了巨头们的目光。
以公交出行为例,我们可以想象到未来一旦支付巨头们将出行链条打通,从数据端到商业应用端,从上车到下车,每一个环节都将可以挖掘出极大的价值。具体来看一方面,对于公交运输系统而言,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公交线路的定制化,达到更加节约资源,便民出行的效果。
另一方,公交车上可以连通WIFI,通过扫码乘车后,启动的应用软件也将实时推送沿线周边的的商业服务,如领取优惠等,吸引乘客消费。此外通过各类活动如乘坐公共交通即可赢取相关奖励等,推动绿色出行。由此种种,不难发现,这背后还涉及到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地图导航等多种技术要求和商业整合。无疑通过这些技术和资源整合可以撬动的市场也将是海量的,而比起移动支付显然这背后还能有更大的故事可以加速展开。
那么对于传统公共交通行业,他们在这样一个智慧出行的风口浪尖又有何诉求和痛点需要互联网巨头们来解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 现金管理难 投币支付模式扎心
坐公交车时投两块钱硬币,搭乘地铁时买一张代币进出站时投入闸机,这些都是我们出行时所做的再普通不过的动作,然而这个动作的背后对于公交、地铁运营方来说则是成吨的硬币和代币需要清点、调度还有运输,并且还伴随着较大的耗损。而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来临,智慧出行的第一步就是从支付开始解决这一痛点的存在,通过NFC、一键扫码支付等多种方式,无疑可以让这些传统公共出行运营方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费用。
◆ 人力成本高 资源浪费运营效益不强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现金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外,实际上传统出行领域通过以支付、大数据应用等为手段的智慧出行还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通过二维码支付和线路追踪可以实现多层次的票价支付,这样也将可以减少部分长途公交上还存在售票员这一角色的问题。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共享出行所带来的定制化公交线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司机和客车的浪费,增强公共交通运行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 数据碎片化 缺乏有效整合难觅更多商机
传统的公共出行存在大量的碎片化数据,并且不易整合,而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这方面的痛点也将可以轻松解决,并且还将有效的帮助交通行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在提升传统交通产业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还将衍生出众多的商业机会。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支付所带来的流量入口在实现广泛的连接支付和出行上下游各类服务机构,推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和公告交通的融合等方面无疑有着强大的先天优势。而这里面传统公共交通运营商也将有机会一起和互联网巨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从中赢取更多的价值创造机会。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出行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其公益性,其自身也是社会民生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议题,所以很多时候其往往传统公共交通运营商通过低票价和财政补贴来维持运营,如若将这其中的商业价值撬动,无疑可以为公共领域的可持发展打造出一个样板。
目前公共领域的出行大战已经打响,在利用客流数据进行商业化变现之前,各大支付巨头首要要做的就是在全国攻城略地,牢牢抢占先机。而这里面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的争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支付宝已经在50多个城市实现扫码坐公交,而已经签订合作意向的城市估计更多。腾讯乘车码自去年7月上线来目前支持城市达46个暂时稍逊一筹。不过从两家公司的在公共出行领域的布局历程来看,显然支付宝更有先发优势。
实际早在2016年5月,杭州就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扫支付宝二维码乘公交的服务,而且支付宝未来赢得公共交通领域这块肥肉,更是费尽心思,为了养成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还玩起了烧钱补贴大战,可见其已经是志在必得,野心勃勃。
那么蚂蚁金服在这一领域究竟有何优势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其打造的几个生态来一窥究竟。
◆ 信用生态
众所周知,蚂蚁金服一开始所解决的便是线上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如今蚂蚁金服已经打造了一个完整,具备强大数据的信用生态,并且令其他互联网机构难以企及。事实上到今天这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没有微信所构筑的社交生态,但很难想象没有支付宝,交易信任无法解决,这个基于互联网所存在的新时代商业文明是否还会存在,更遑论新零售、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短租民宿之类的新生事物的诞生。
例如,在公交车领域,为了让乘客更快上车,支付宝就用了两招。一是发明了"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让闸机、手机都离线的时候也能顺利支付。另一招就是"先乘后付",也就是在信用良好的情况下,先上车,再支付,让乘客有很好的体验,不耽误时间。
另外以共享单车为例,我们也能发现蚂蚁金服基于信用生态所造就的巨大威力和价值。截至2017年底,芝麻信用已经累计为4150万用户免押金超过400亿元。其中ofo累计为近3000万用户免押金,涉及超40亿元。也就是说,仅ofo一家企业就占到芝麻信用各行业免押金用户数的七成以上,并占到全量免押金额的10%。可以想象如若后期蚂蚁金服的信用生态应用到更广泛的传统公共出行领域,无疑在极大方便用互搭乘体验的同时,也将为信用中国的建设助力更多的新方案,并挖掘出关于更多关于信用的新价值和新机遇!
◆ 商业生态
作为出现最早,进入公共交通出行也最早的蚂蚁金服,可以说在这一领域承受了探路者的苦,也享受到了先入者的甜头,蚂蚁金服和整个阿里生态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面向B端(行业合作伙伴)的丰富经验,从公交到地铁到共享单车,支付宝拥有绝对的优势。
目前,支付宝APP已经拥有超过5.2亿活跃用户,作为一个曾经的支付工具,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一站式生活服务的聚合平台。截至2016年10月,全国25个省份352个城市入驻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提供包括政务服务、车生活服务、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9大类58种不同类别的服务,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5亿。
可以看出,蚂蚁金服所构造的商业生态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透过这些生态,蚂蚁金服能够很快打通公共交通的入口并在保证客户粘度的同时实现更大的价值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最早始于上海缴水电煤开始算,支付宝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已经整整十年。面对各地错综复杂的公共服务链条的利益格局,如何平衡C(消费者)、B(商家)、G(政府部门)的利益,是一门学问,也是一轮摸爬滚打的沉淀,在这方面,无疑支付宝强过其他互联网公司。
在这些之上,最关键的是,支付宝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一直以来也一直遥遥领先其他同业。根据易观口径数据,2017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09万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209%。市场份额方面,得益于线下场景的大规模投入与用户习惯的不断提升,2017年四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达54.3%,环比增长0.5个百分点;财付通则回落至38.2%,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自2017年一季度以来持续降低。
◆ 技术生态
作为蚂蚁金服的长期驱动力,其所构建的技术生态无疑是这家公司最为诱人也具前景的领域。目前蚂蚁金服重点围绕"BASIC"核心技术能力进行战略布局,分别是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Cloud(金融云)。
早在2017年年初,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就曾向外界明确蚂蚁金服的科技公司定位,并承诺蚂蚁金服将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能力,成熟一个开放一个。而在去年云栖大会的蚂蚁金服专场ATEC大会上,蚂蚁还曾连续宣布开放金融云、生物识别、区块链等多个技术。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蚂蚁金服已经向开放了智能理财、图像定损、智能客服、无人值守、刷脸支付、区块链技术和风控能力。
在公交这件事上,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广州、北京,用户扫码乘车打开的不是支付宝,而是当地公交地铁集团自己的APP。我们当然可以想见支付宝面对这些强势利益方时相对弱势,但也另一方面充分证明了支付宝能通过技术能力实现这种底层支持--据了解,即使打开的不是支付宝APP,没法给支付宝带来流量,支付宝还是给这些公交地铁开放了技术支持。这有点像当年Intel的inside模式,这种Alipay inside模式表面上看是一家企业的格局问题,其实是一家企业技术实力问题。
此外去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还曾宣布成立"达摩院"(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计划在三年之内对新技术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投入技术、开拓未来,包括全球研究院、高校联合实验室、全球前沿创新研究计划三大模式。
由上种种不难发现蚂蚁金服的技术生态对于未来在公共出行领域的应用和整合完全是可能的,且也势必将是极具前景的,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与公共出行能够天然切合的领域,这些技术的所构筑的美好故事相信很快也将展现出来。
在移动支付战争打遍各大场景的今天,作为最后的战场,公共出行领域无疑将是移动支付巨头的必争之地。巨大的市场体量,和自带的流量光环、背靠的政策支持,和基本的民生需要之种种,无疑也令这一领域充满期待。
而作为以支付和信用起家的蚂蚁金服凭借其强大的信用生态、商业生态和技术生态,平衡好公共服务领域C(消费者)、B(商家)、G(政府部门)的利益,让蚂蚁金服在这一领域有着别家难以企及的优势。
实际上早在14年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全部用手机解决的支付宝在公共出行领域一直以来也都在潜心研究,无论是起初的离线支付难点被解决,亦或是现如今的人脸识别、大数据种种,可以预见的是,蚂蚁金服看到的绝对不仅仅只是移动支付的事情,在其构筑的"移动互联网+大出行"的战略里,其所面对的无疑还将是一片更为广袤浩瀚的星辰大海!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