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正当时

2018-08-17 12:54:27 责任编辑:
摘要:堵,不能承载之重堵、堵,除了堵还是堵!用这句话形容我国目前交通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仅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最快的城市
堵,不能承载之重

“堵、堵,除了堵还是堵!”用这句话形容我国目前交通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仅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最快的城市,建起了智能化卫星公交调度指挥中心、交通管理监控中心、出租车卫星定位系统等。但遗憾的是,这些设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交通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首都北京被冠以“首堵”美誉的尴尬。

(图片源于网络)

广州,通常在年底,从冬至到平安夜,再到圣诞节,“堵”成了单双号限行解禁后广州市民生活的中心词。广州交通的脆弱的已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展露无遗,“南方堵城”当之无愧。

“堵”,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不能承受之重,并不断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大连、武汉、长春、长沙亦拥堵不堪。堵,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而且也造成时间和成本的浪费。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的研究,按照人口来算,中国15座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按照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计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面对此种严峻的情况,“治堵”成了中国许多大城市的一个公共话题。在中国各地,为治理“拥堵”出的“限车令”、征收“拥堵费”、车辆限行等种种招数,早已在坊间不断掀起激烈争论。但收效依然甚微,交通似乎越治越堵。

随着各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大多都面临交通拥堵的严峻情况。如何治理交通堵塞问题,也是各地“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从各地“两会”代表委员们提交的提案来看,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难题的首选药方是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交能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畅行、便利,更是倡导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出行方式。也难怪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交通管理部门对智能交通都是青睐有加。

智能交通,发展正当时

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技术方案,智能交通肩负着重任,走过了一段由被怀疑到被肯定的可谓曲折的历程。真理源自实践。时至今日,再讨论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已没有意义。尽管发展相对来说并不成熟,但智能交通在缓解拥堵方面的成绩仍不容小觑,并且随着在应用层面的逐步渗入,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

(图片源于网络)

从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实践推广,到车路协同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到利用智能交通技术保障交通安全,再到环保驾驶响应低碳口号,智能交通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畅行、便利,更是倡导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出行方式。也难怪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交通管理部门对智能交通都是青睐有加。

在过去的7~8年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发展处于黄金时期。2017年市场发展仍然有鲜明的特点和典型事件发生。

从国家、行业政策角度看,进入“十三五”期间中段,2017年,一系列更具有指导性的政策相继出台。《推进智慧交通行动计划(2017-2020年)》、《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出台,为未来三年左右时间的智能交通工作方向、重点内容提出指导。

从市场投资角度看,市场规模增长率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从市场发展角度看,2017年以百度、阿里巴巴、滴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全面进入智能交通领域,与传统业界竞争与合作都比较频繁;智慧城市企业、非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通过PPP模式市场进入现象仍然在持续,市场不断出现新的进入者;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项目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走向前台,基于视频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不断深入和应用。

从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发展角度看,业绩排名行业前5名的企业没有变化,业绩6~10名的企业出现多张新面孔。依靠PPP、垫资类项目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资金压力比较大,应收账款额比较大,创新能力相对停滞。

智能交通,发展正当时。

交通安全:由“被动”向“主动”转型

如果说畅行是交通的基本价值,那么安全则是发展交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智能交通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改善交通安全,成为了人们对智能交通的又一深切期待。有数据显示,交通事故引发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驾驶人员的违章操作。

如果有技术引导、牵制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那么可以预见,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必将大大降低。专家指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攻克智能车路协同等前沿核心技术,抢占道路交通主动安全保障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保障”模式转型。

可以设想,随着智能交通发展的逐渐成熟,公众的出行安全得到保障,交通安全不再是人们心中的隐忧,那时的交通将会是一番和谐的新景象。

环保驾驶:智能交通绽放别样美丽

低碳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话题,绿色出行渐成风潮。智能交通更为这种风潮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交通从技术角度,通过研究车速与油耗的关系,提出最佳的驾驶行为,在低碳领域绽放着自己别样的美丽。

(图片源于网络)

2011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与日本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签署北京智能交通信息系统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谅解备忘录。该项目主要通过动态路径诱导系统(DRGS)和环保驾驶辅助系统(EMS),提供路径规划和驾驶行为提示信息,从而分散交通流、缓和拥堵、改变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实现减少油耗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根据日方在日本开展相关实验的效果推算,项目实施后用户可减少油耗约18%。

当环保驾驶有了技术的保障,当驾驶者在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下,绿色驾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时,你不得不感叹智能交通的“神通广大”。

真正智能还有一段距离

有知名企业的一工程技术人员在谈及当前智能交通炙手可热的受关注程度时,他认为,其实真正做这行的人内心是很平静的。因为冷静审视智能交通,推广应用并不尽如人意,真正大规模应用之路依然均可不平坦。

以ETC为例。不停车收费是大势所趋,在智能交通领域ETC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其发展也渐入佳境,但ETC的推广应用是目前摆在高速公路运营者面前又一难题。

如何更大范围地扩大ETC应用规模和普及范围,以形成规模效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推进来实现。政策上更多的优惠给予,客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运营管理配套的跟进,都是促进ETC进一步推广的措施。同时,ETC建设规模与客户群的规模也形成了潜在的矛盾。大规模推广ETC仍旧是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窥一斑而知全豹。已具规模的ETC产业尚且如此,智能交通总体的发展状况目前为止并不乐观。标准建设落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以及信息孤岛等都是制约智能交通发展的因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多种合力下的智能交通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由此可见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依旧是无限光明的。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