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热点不断。但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速冻”式降温,可谓冰火两重天。
那么,2018年智能交通市场的热与冷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下面让我们进行一次梳理。
无人驾驶汽车急上路,热度:95℃
2018年最火的、媒体炒得最多的要属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主要参与和推动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BATD(百度、阿里、腾讯、滴滴),部分汽车厂商。
2018年3月27日,工信部公布了《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下称《要点》)。《要点》提出,尽快启动汽车网联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通信需求相关标准预研,启动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需求及道路设施需求研究。
2018年4月12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试行规范对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等提出要求,明确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依据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试行规范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近年,工信部一直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发布和施行,意味着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更多实际道路测试,也标志着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正在跑出中国速度,BATD纷纷布局,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相继加入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大家庭中。
在企业层面,BATD都已进军无人驾驶汽车行业。
201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百余辆百度无人车集中亮相,在港珠澳大桥上开跑。百度无人车已经跑上了北京五环的新闻也引来媒体的争相报道。李彦宏表示,智能驾驶将是百度下一波营收的突破点。
与百度高调建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相比,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表现要低调得多,但布局的速度毫不逊色。
腾讯专门成立了自动驾驶实验室,腾讯方面表示,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是腾讯智慧出行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是腾讯自动驾驶的产品化元年,腾讯将重点推进L3产品落地,并为L4及L5提供场景数据支撑。2018年4月,腾讯的无人驾驶汽车跑上北京的四环路。
2018年1月,在国际最大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算法集KITTI中,阿里巴巴一举囊括三项道路场景分割任务第一。尽管阿里巴巴否认“进军自动驾驶业务”,但实际上与汽车企业的合作早已展开。2018年9月6日,阿里巴巴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成立车路协同联合实验室,籍此共同探索自动驾驶和道路智能化解决方案。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车路协同是其在自动驾驶领域重要的路线之一。
而一向专注于出行服务的滴滴,也开始布局无人驾驶汽车市场。2018年伊始,滴滴就在自动驾驶领域马不停蹄、动作不断。滴滴相关负责人表示,滴滴将在在美国和中国的三个城市进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重庆、无锡、深圳等地相继开放了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实测。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实测,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都给予了极大支持。
2018年5月4日,腾讯获得深圳第一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该牌照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公安交警局四部们核发。
2017年9月,全国首个部级部省共建自动驾驶安全测试基地——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落户无锡。北京也在海淀建设了首个占地200余亩的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地。
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智能网联示汽车示范区”已达20个。除了示范区外,部分城市也在适度的开放一些公共道路,为拥有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提供路测场地。2018年10月,深圳开放路测里程已达124公里,覆盖全市9个区,一举超过北京,成为全国开放路测里程最长的城市。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的玩家并不只是互联网巨头和汽车厂商。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单打独斗,选择开放合作,尤其是跨界合作。互联网企业做平台,不做产品。因此,无人驾驶汽车生态离不开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参与。近年,我们熟悉的企业如千方科技、金溢科技、易华录、万集科技、上海电科、海信网络科技等,都在积极融入无人驾驶汽车生态。如2016年10月,千方牵头联合汽车、通信、互联网、交通等京冀地区10家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3月,该创新中心被正式授权为北京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第三方服务机构,全面负责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申请、现场审核、日常监管等工作。2018年9月,千方科技与百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技术层面、生态层面、交通应用层面等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自动驾驶车辆和交通体系的深度融合。
万集科技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激光传感器的厂商,从2012年就开始开发激光雷达。万集的激光雷达产品、V2X产品均可运用在无人驾驶领域;上海电科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的管控平台建设。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通讯企业、汽车厂商、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等多方参与与合作,任何一家企业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
“交通大脑”、“交通小脑”此起彼伏,热度:90℃
2018年,“交通大脑”、“交通小脑”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概念出自阿里云。2016年4月杭州率先提出“城市大脑”建设,城市大脑上线后,杭州市交通优化实现大幅提升。其实“城市大脑”的落地应用主要还是以优化城市交通开始的。
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城市大脑1.0”。在1.0系统中,城市大脑可以管控信号灯、摄像头,通过系统自动识别机制,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智能化提示交通情况及智能调度。
受益于“城市大脑”,杭州交通效率不断提高。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杭州市的拥堵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第5名大幅下降至2017年的第48位,2018年又继续下降。2016年杭州被评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年度治堵典范之城”。
此后,城市大脑应用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
截至目前,阿里云ET城市大脑已在杭州、衢州、乌镇、苏州、重庆、澳门、吉隆坡等11个城市先后落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海南也以4.83亿元的投入,向阿里云采购海口市城市大脑示范项目。
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大脑2.0正式发布。杭州城市大脑2.0将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一年扩大28倍。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7大生命体征全面感知城市交通,并通过移动终端直接指挥杭州200余名交警。
继杭州城市大脑之后,许多城市和企业跟进。以“大脑”、“小脑”、“心脏”为名的交通集成指挥系统或综合交通运行指挥系统不断涌现,从而掀起一股城市“大脑”热。
总体来看,无论是阿里、百度还是平安,推出的“大脑”,基本都是以交通应用为基础的。交通,也是“大脑”见效最快、最直观的智慧应用。
作为阿里云杭州城市大脑的合作伙伴,银江股份顺势推出了“交通大脑”,大华股份则推出了“大华HOC城市之心”。
“大脑”热其实也是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发展到落地应用阶段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巨头智能交通市场争夺战升级,热度:90℃
2018年11月1日,百度在北京2018百度世界大会,一举发布了智能城市交通治理解决方案、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智能停车及自动泊车解决方案、智能车辆管理与调度解决方案、智能城管解决方案等百度AI城市八大解决方案。并联合发改委交通所发布首个《AI+: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同时联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十余位专家,成立百度智能交通顾问委员会。
就在同一日,腾讯在南京举行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正式发布出行领域战略,推出智慧出行——“四横两纵一中台”的业务矩阵。包括“四横”腾讯车联、腾讯自动驾驶、腾讯位置服务、腾讯乘车码,“两纵”腾讯海量内容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一中台”腾讯AI和腾讯云。帮助车企建立自己的车联网云平台和超级大脑,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
腾讯交通行业业务包括:覆盖航空公司、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铁路客货运输、城际铁路、物流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交通”各个领域。
两大互联网巨头同一日发布智能交通战略,足见智能交通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其实,在此之前他们都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试水多年,此次战略发展,彰显出双方都要深耕智能交通市场的决心。
2018年,加码智能交通市场的巨头还不止BT。
2018年2月,中兴通讯以12.233 亿元向阿里系企业转让中兴软创43.66%的股份,中兴软创成为阿里系控股公司。2018年7月,中兴软创更名为浩鲸科技。阿里控股中兴软创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控股和收购,加快推进阿里智慧交通业务。
2018年8月,中科睿德宣布2亿元控股中兴智能交通。其中第一阶以0.38亿元收购原股东20.845%的股份,第二阶段以1.62亿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中科睿德占中兴智能全部股份的52.02%。
2018年9月14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向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股权。公告称,杰瑞电子100%股权的预估值为24.38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海防合计将持有杰瑞电子100%股权。杰瑞电子是国内主要交通信号机厂商,其交通信号控制机已应用于全国273座城市。
2018年12月,上海建工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入股电科智能,通过购买股份和增资方式,获得电科智能30%的股份。电科智能是城市智能交通领域龙头企业。
智能交通市场可谓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智慧停车市场再掀融资高潮,热度:85℃
2018年1月17日,小猫停车宣布获得新豪方集团8000万元B轮融资。双方将在智能停车场改造、停车场建设、运营管理,资产证券化运作等业务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图片源于网络)
2018年2月13日,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2亿元战略入股捷顺科技顺易通20%股权。“顺易通”主要从事智慧停车的运营及车生活的服务。
捷顺科技表示,早在2014年,捷顺便与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就开拓智慧停车市场展开过深入合作。2017年,“捷停车”再携手蚂蚁金服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联手打造了“无感支付”停车场系统。2017年,捷顺科技正式以顺易通为运营主体,规模化推广智慧停车业务。
2018年3月5日,互联网停车企业停简单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本次融资完成以后,停简单将加大与蚂蚁金服在智慧停车服务和停车金融方面的合作,并携手打造更加完整和有深度的智慧停车生态。
2018年3月12日,智慧停车企业辉通科技自曝获得了来自人民日报、国腾资本、东方头条等若干机构等联合投资,总金额近亿元。
2018年3月13日,智慧停车服务商“车位管家”获1亿元A+轮融资,由钱包控股和悦道资本联合投资。此轮融资将用于发展车位管家智慧停车业务。截至2017年底,车位管家的智慧停车业务已覆盖全国24座城市和地区。车位管家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年车位管家智慧停车业务将覆盖全国60多座城市和地区、近10000家停车场。
2018年,尽管看上去融到资的智慧停车企业不少,但融资总额并不大,加起来也不抵2016年ETCP一笔15.5亿的融资多,但与那些被资本“抛弃”的行业相比,已经算是不错了。折射出智慧停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个行业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始终被资本追捧,是好事。但是,不是每一个行业都有这么幸运。
共享单车市场凉了,热度:30℃
《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单车,当年融资金额达258亿元。但到了2018年,共享单车市场开始降温。到2018年下半年,共享单车市场热度可能30℃都没有了。30℃,是与上半年市场热度相加后的平均温度。
近两年,共享单车市场炙手可热,火爆异常。在大火烧钱、野蛮扩张的商业模式下,市场迅速形成两大巨头。2017年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ofo月活跃用户约186.74万,排名第一;摩拜月活跃用户约3987.51万,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哈罗单车,月活跃用户只有399.66万。2018 年 2 月,ofo 小黄车、摩拜单车和哈罗单车分别以50.89%、49.14%和5.64%的市场覆盖率占据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前三名。从数字可以看出,行业老三与老大老二基本没有可比性,其实市场已经形成寡头效应。
2017年,大街上摩拜单车越来越少,ofo小黄车却越来越多。在很多人看来,ofo已成共享单车市场的最大赢家。
但很快,共享单车企业的命运迎来了集体拐点:挪用用户押金、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层贪污成风,几乎成了各家共享单车企业的“通病”。过度烧钱很快导致资金链断裂,有媒体报道,某共享单车企业平均一个月亏损近3亿元人民币。共享单车资本市场很快进入寒冬,共享单车企业一个个死去,市场哀鸿遍野。
2018年4月3日,美团宣布以35%股权、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其中3.2亿美元作为未来流动性补充,A、B轮投资人及创始团队以7.5亿美金现金出局。
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后,媒体猜测,市场将形成ofo小黄一家独大的格局。但结果出人意料,很快就传出小黄车“快黄了”的新闻。
可以说共享单车从诞生那天起,就乱象丛生,尤其是对城市秩序和环境的破坏,引起广大市民的不满,监管部门对共享单车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全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相继发布了“禁投令”。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简单粗放的商业模式,再加上共享单车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指望共享单车盈利几乎是渺茫的。一个靠融资和烧钱发展起来的行业,长期不盈利,资金链断裂是迟早的事,而且无一幸免。
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充满了变数。2019年,共享单车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未知。
共享汽车市场遇冷,热度:20℃
共享汽车的概念和共享单车如出一撤,只不过自行车换成了汽车。但是,共享单车火了一把,共享汽车始终没有火起来。
2018年5月1日,大众与滴滴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将组建一个十万辆规模的庞大共享出行车队,其中六万辆是大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由此可见,不但不知名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就连知名的行业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共享汽车市场。
据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全国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超过400家,投入运营的共享汽车数量超过10万辆。
与共享单车不同,汽车分时租赁有它独有的属性,重资产、重运营。由于汽车成本远高于自行车成本,因此不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大规模投放,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运营。
从经营角度看,共享汽车有几大难题。
一是市场需求问题。共享汽车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成本低,可以大量投放,但共享汽车就不现实。一个城市,如果投入量少的话,根本无法拉动市场需求。如果大量投放,一个城市至少得有10亿到20亿元的投入。而且共享汽车押金高,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需求。
二是停车问题。共享单车可以随意停,比如停在人行道上没人管。但共享汽车就不行,停在停车场需要交费,这个停车费谁来交?上一个用户还是下一个用户?
像共享单车一样,现实中许多共享汽车也经常处于乱停乱放状态,不但经常被贴罚单,而且由于乱停放,导致车身损伤成为家常便饭。
三是管理问题。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发展不成熟,存在很多痛点,而且管理难度大。共享汽车运营公司一般都有这样的规定:如果租车过程中产生违章罚单,租车人应自行前往交警部门处理,如果不及时处理,网约平台方会致电提醒,如碰到恶意不处理的,将不予退还押金;如发生交通事故,租车人须第一时间联系网约车平台,再报警主管部门,配合交警处理事故。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管理。
购车成本、人力成本、停车位租金、充电桩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车辆事故处理、车辆维修等加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运营成本。
四是资质问题。按照相关规定,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从事汽车租赁经营业务,就必须取得企业经营备案证并向主管部门报备车辆信息。目前市面上的共享汽车大都属于无资质经营,也就是说是违法经营。
五是盈利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给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算笔帐:以每次租车起步价9.90元,之后按每分钟0.49元收费计算,租车1小时的费用是近40元。对用户来说,这个价格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因此市场需求并不高,用户量有限。业界的共识是,一辆普通的共享汽车如果一天能达到四、五单基本就能实现盈利。但实际上,很难达到。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共享汽车,主要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对闲置车辆的调动和使用带来边际效益,实现真正的汽车共享。但实际上,市场上投入运营的共享汽车,像共享单车一样基本都是共享汽车企业自购的车辆。高投入和高运营成本,抬高了共享汽车的盈利门槛。据某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共享汽车企业平均每辆车日亏损都在50-120元之间,也就是说投的越多亏的越多,这样下去,有几个企业能撑得住?
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一样,也是靠资本烧起来的行业。随着市场的变化,资本对共享经济的投入也开始变得理性。没有了资本的支持,共享汽车企业是很难经营下去的。
共享单车都难以盈利,共享汽车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客观的说,共享汽车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可以说,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火起来,就冷下去了。
让该火的火起来,该冷的冷下去
总体来看,2018年智能交通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轻资产的“互联网+”领域,而重资产的传统智能交通市场则不愠不火,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
其实,2018年智能交通行业还有很多热点,比如美团布局打车市场,滴滴推出外卖业务等。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罗列。
共享经济已经火了好几年。这场由互联网企业掀起的把许多行业都卷了进来的O2O大战,已经进入下半场,呐喊声和厮杀声小了很多。
总体来看,这几年共享经济市场虚火太旺。让“共享”思维冷一冷、静一静,让该火的火起来,让该冷的冷下去,也许不是坏事。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