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浅析车载摄像头现状与趋势

2019-02-26 18:10:48 责任编辑:
摘要:计算机视觉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模拟人的视觉系统,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三维信息,以适应、理解外界的环
计算机视觉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模拟人的视觉系统,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三维信息,以适应、理解外界的环境和控制自身的运动。计算机视觉目的是让机器代替人眼,解决物体识别、物体形状和方位确认以及物体运动判断三大问题。

在人工智能领域细分领域,计算机视觉颇受资本青睐,行业1/4的融资额流入计算机视觉与图像领域。而在今年市场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在AI创投领域计算机视觉概念热度不减。

电1.jpg

至2018年5月计算机视觉企业融资额图

电2.jpg

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融资额分布占比图

随着人们对驾驶安全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ADAS相关技术不断成熟,ADAS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许多国家开始考虑强制新车采用某些ADAS技术,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甚至建议,到2022年美国新车强制加装ADAS系统。预计到2025年,ADAS能够基本覆盖前装市场,整体市场规模近300亿欧元。而我国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级购车需求增加、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等众多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ADAS渗透率将整体提升,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ADAS市场规模能达到200亿元以上。

电3.jpg

2017-2018.01-07中国ADAS渗透率图

预计2022年全球车载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其中视觉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就达到24%,占比将近1/3。

电4.jpg

预计2022年车载传感器市场规模占比图

车载摄像头主要包括内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前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等。目前摄像头在车内主要应用于倒车影像(后视)和360度全景(环视),高端汽车的各种辅助设备配备的摄像头可以多达8个,用于辅助驾驶员泊车或触发紧急刹车。

克服视觉盲区已经成为交通安全领域的共识,为实现盲区克服,汽车新增的摄像头数量将在4个以上。

车载摄像头市场较为成熟,行业的壁垒在于模组封装技术和客户渠道,目前行业龙头的摄像头大厂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且不容易被新进入者蚕食。

电6.jpg

全球摄像头镜头厂商及市场份额占比图

CMOS是摄像头的感光元件,相比CCD感光元件成像质量稍差一些,但是成本更低,也更加省电,在像素要求不高的车载摄像头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目前手机摄像头也采用CMOS传感器,这也是手机摄像头厂商谋求进入车载摄像头领域的原因之一。

电7.jpg

全球CMOS市场占有率图

电8.jpg

全球车载CMOS市场占有率图

相对于手机摄像头等消费级电子和工业视觉用工业级电子,安全问题的存在使得车载摄像头对稳定性和规格要求较高,模组封装工艺更加复杂,技术壁垒较高,尤其是点胶工艺存在难点。行业市场集中度虽高于手机摄像头,但从企业来看并没有呈现过度集中的局面,Panasonic占据较大份额,前十中其他厂商市场份额十分接近。

目前摄像头模组封装市场基本上为日韩厂商主导,国内舜宇光学、欧菲光等厂商在手机摄像头封装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拥有一定的工艺经验,也开始进入车载摄像头模组封装行业。国内还有同致电子、深圳豪恩、苏州智华等未上市企业从事封装业务,但总体上规模较小,难以与日韩抗衡。

目前中国进行智能驾驶视觉算法的企业大多为初创公司,尤其在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概念被资本追捧之时,算法企业不断冒出。许多公司声称自己涉足ADAS视觉领域,但做的仅仅是技术较为低端的行车记录仪、倒车摄像头等产品,真正具有核心技术、达到能够商业化的算法水平的企业较少,何况从ADAS到无人驾驶还有不小的距离。

当前全球ADAS渗透率仍然不高,中国更是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无论从技术成熟的角度还是从政策逐步开放的角度,都可以清晰地预见ADAS在未来3-5年内的普及率将不断提高。作为ADAS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摄像头凭借其成本优势能够率先在ADAS普及浪潮中放量。

电10.jpg

2020年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预测图

在ADAS发展过程中,双目方案的兴起、视觉盲区的克服都会带来车载摄像头数量的增加,预计未来汽车上的摄像头数量将达到12个以上,而L3以上的车型需求更高。

电11.jpg

2012-2020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及预测图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