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安交警局副局长冯新毅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也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所支配,只要发现并掌握规律,根据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就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看起来是偶然的东西其实背后是有规律可寻,关键是真正找出来。
先让我们看三组数据:
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可以讲是弹丸之地,汽车保有量三百多万辆,平均每公里505辆,车辆密度全国最高。
这是我们去年的执法量,2018年比2017年增长了52%。
2017年交通事故率比2016年下降了16.33%,2018年比2017年17.63%,2018年是近五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14年平稳下降,万车死亡率为0.86,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一组数据表明深圳人多、车多、路少,管理有难度;第二组数据表明深圳交警对交通实行了严管;第三组数据表明深圳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取得了实效。
通过严查严管严控,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是可以取得实效的。只要思想到位,谋划到位,措施到位,加上体制机制力量等各方保障,交通事故一定可防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更大气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不仅仅是交警一家的事,是社会各部门包括企业主体的落实,国家把交通安全纳入国家战略,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来,所以深圳也非常重视。
(一)省、市党委政府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
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刘庆生常务副市长、徐文海副市长等市领导全年对交通管理工作作出批示108次,十九大安保和“两会”期间,刘庆生常务副市长每天都召开视频调度会议,并亲自组织市安委办、预联办研究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市府办印发了《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二)高规格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深圳市成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交安机制,全市11个区、78个街道全部建立交安委会及交安委办,这个机构是实体化运作,还有考核督导,共建共治共享,从而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新格局。
(三)构建多层级立体式交安监管网络
有了架构以后,要落地,触角伸到了每个地方,交通安全站设置到社区、企业、占道施工和客货场站货运码头,截至目前,已建立各类交安站2451个,工作人员共8231人。交安站具备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劝导功能,关键是源头的治理和管理,车有没有问题,人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出去,从源头抓。
(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警保合作,成立“事故预防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警保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推动警校共建,组织全市591所小学成立“家校警”交通安全护航队;推动警企共治,建立5个交通安全行业协会;建立道路交通运输“反超联盟”“即时配送行业安全联盟;倡导警民共管,组建万人交通安全志愿者队伍,建立随手拍举报平台。
(一)强化夜间防控力度
5种警力夜间巡逻、5个维度考核项目、3个层面检查督导:我们既要严管严罚也要宣传教育。特别强调的是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夜间防控,很多事故都是夜间发生的,尤其是凌晨,我们巡逻的力量有五种警力、五个纬度考核,从三个层面检查督导开展工作。
一是 实现夜间时段和重点路段警力的全覆盖。三组夜巡力量,在全市设置64个路面夜间勤务组。等级勤务、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们还将局两组夜巡力量投放到一线,增加至82个路面夜间勤务组。
二是 实现重点违法和重点人员的全管控。有了夜间勤务以后,对重点违法重点人进行管控,特别是夜间快递、送餐、代驾以及行人、环卫等作业人员进入机动车道、高速路的违法行为,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薄弱环节,所以有很多的行动针对夜间开展;对带回的违法人进行开展“四个一”安全宣传教育;落实“两书两通报”,包括承诺书和整改书。
● 勤务向“防小控大”转移。创新开展“后排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重点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后排系安全带,现在每天通过非现场执法大概800宗,去年1000宗左右。
● “猎虎”查处醉驾行动升级。我们去年查醉驾力度非常大,光醉驾去年6000多起。还有禁摩限电,打击假套牌等活动,我们将持续开展。
● 持续开展“禁摩限电”行动。“四大源头”治理 实施“双拘留”和“双负责”,涉摩涉电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连续6年下降,2018年涉摩涉电两抢案件实现“零发案”。
● 持续加大假套牌车整治。组建DA作战室 建立“超级警情”处置机制。2016年至今,市民举报假套牌车辆由660辆下降到292辆,降幅55.76%;涉假、套牌交通事故数由15宗下降到4宗,降幅73.3%。
(二)建立精准宣传模式,提升教育警示的有效性
建立战时宣传运营指挥中心,积极搭建双微一平台。对学生、快递外卖配送人员、渣土运输企业司机、出租车司机、企业员工、环卫工人、占道施工作业人员、停车场管理人员等8类群体,开展“开学第一课”“开工第一课”“新年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入户入栋的“七进”宣传。“七进”: 进企业、进城中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进公共场所。开展小型交通宣传活动、制作图文和视频宣传资料、拍摄警示教育片,送至各区、各单位,在“双微”平台、主流媒体、电影院、商场、客货运场站、企业食堂、楼宇广告屏等宣传阵地展示播放。
(三)建立多中心监管模式,提升源头治理针对性
占道往往影响畅通,甚至影响安全,如何管理需要技巧,针对占道施工我们成立了占道施工监管中心。还有停车场,过去停车场管理有行政许可就可以了,现在不仅仅是行政许可,还要把它管起来,里面有车辆违章举报要处理,事故要处理,还要把安全管起来,所以我们建立了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停车场实战管理中心。
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1、抓标准,制度化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标准,建立“三级交通安全隐患协调治理机制”,强化企业源头监管机制。以前路侧重于通,现在更要侧重于安全。我们抓标准,制度化治理,深圳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不抓标准制度化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制定一个排查的指引,还有工作规范,找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制定以后制度化来实施这项工作。
2、抓管理,精细化治理:建立“9588”隐患排查工作模式。
我们对原特区内伤亡、伤人事故90%要进行排查,要找出来,是谁的责任,过去往往直接责任看得多,背后的责任看不到;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路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我们过去把人的因素定了很多,其实人的因素背后也是路的原因和车的原因,原特区外大队的伤人事故警情排查率是50%,还有就是排查过的道路隐患发现率和整改率为80%。
3、制定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的重点隐患点段实行工作闭环管理,也就是排查治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机制、隐患排查机制、治理机制、治理后评估机制,由市、区两级交安委办挂牌督办。
4、建设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深圳交警民意云平台,广泛收集导入来信、来访、纸媒、互联网、新媒体等各渠道反映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信息以及民警日常巡查排查的隐患问题。
5、建立社会化技术服务机制:实行专业化管理,现在我们跟深圳市道路规划研究中心合作,风险评估、排查治理、总结提炼、固化完善,龙岗、坪山、光明、大鹏已经在先行先试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实行,是共赢的事情。
6、抓闭环、系统化治理:
一是分类治理、分级治理。这个是马峦经验,就是对道路隐患进行治理。坪山马峦街道离惠州很近,每年死亡的人很多,正好街道的副主任就学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微改革微改造效果非常好。常务副市长专门带着所有的区和街道开现场会推广马峦经验,把隐患排查治理规划推广开来。
二是信息化治理,创新占道施工隐患排查模式。一点一码一档,占道工点、二维码、电子档案,也就是信息化治理,有人跟踪有人落实,最后要督导点评评估。
三是效果检视,及时评估。好不好看效果,组织支队科级以上警官对全市285宗亡人事故点交通隐患治理现场进行回头看,做到对每起事故发生后从隐患排查是否到位、问题整改是否到位、深度调查是否到位、责任追究是否到位这4个方面进行检视。启动以后对相关的部门,政府或者职能部门,特别是企业触动非常大。
科技兴安是必由之路。深圳的科技投入非常大,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现在各种先进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城市大脑等等,如何整合应用,围绕“智慧新交管”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模式,使各项业务赋能达到1+1大于2,这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一)“智慧+”感知,城市交通安全真正实现“智能互联”
1、筑牢信息互联硬件基础,擦亮智慧之眼
2、搭建共享融合信息资源池,发动智慧之脑
城市交通大脑完善大数据研判平台,优化交警高清平台。智慧+感知,智慧交通必须全面感知做到全覆盖全高清全联网全智能,通过城市大脑来感知。数据挖掘以后干什么?一是全面感知,二是全面赋能,把一些敏感的词,关键的点,根据提醒提示分析研判和预测。
(二)“智慧+”赋能,城市交通安全真正实现“智能研判”
1、建成事故综合分析预警平台
对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出事故发生的共有属性作为预警条件,达到预警条件后,立即触发分析研判模型输出分析结果,推送预警信息,通过对事故黑点进行成因分析,根据分布状况确定灰色路段,从而对城市交通安全进行分析、预测、评价。
2、深化数据研判,实现智能预警
建设重点车辆监管服务平台,化解安全风险隐患,也就是5590管理。什么叫5?300多万辆汽车,5%是重点车辆,货车、两客一危车辆等等,还有5%是重点违法车辆,经常违章的要重点打击。90%是社会车辆,主要是针对重点车辆重点企业宣传引导规范。
3、打造“实时在线仿真平台”
包括道路交通评价、交通预报与诱导、应急管理与调度、信号协调与优化、交通仿真评估等,根据在线的数据,行车时间密度等等评价诱导管理调度,这是交通管理畅通和安全必须的东西,很多事情进行预测评估效果非常好。
(三)“智慧+”执法,城市交通安全真正实现“智能查处”
一是全面推进”智慧+”执法应用实践。AI植入“深眼”移动终端、警车“云镜”和铁骑行车记录仪,建立起动静结合的“查缉布控网”创建空对地智能化管控,搭建720度视角的高空三维全景图平台,建立无人机4GVPN网络远程图传体系,高空交通执法月均1300宗以上。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启“刷脸”执法试点工作。把人工智能识别放到日常工作当中的“深眼”“云镜”和铁骑行车记录仪,通过智能检测、实时采集,核实身份、刷脸执法。此外,车出事故背后是人,我们对特种车辆,快递外卖、行人闯红灯的刷脸计划,现在准确率和识别率都非常高。
交通事故预防的责任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应装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体现行动上。问责是督促、确保职责落实的有效抓手,问得又严又实,就必然促使责任落实的又精又细。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压实职责,抓好用好这一问责手段和方法。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个人绷紧安全绳,用心落实自己安全职责,免受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追究和惩罚,干好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杜绝事故发生。
一是压实各级交警的监管责任。各项制度和措施关键是责任落实,我们对交警内部管得很严,凡是亡人事故的,必须开好两个会:中队开支委会,大队开办公会,分析事故原因,围绕强化执法、隐患治理、责任追究、宣传教育、协同共治等五个方面制定工作措施,形成纪要,执行落实。还有两个约谈:辖区亡人事故发生要约谈中队长,夜间事故和酒驾事故高发也要约谈中队长。
二是压实企业和交通参与者安全主体责任。交警、交通、应急管理、教育等部门联合调查,做到亡人事故全部查、重点事故重点查、生产事故联合查。
三是落实属地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细化明确职责制度,制定出台《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章程》。强化考核考评结果,直接计入市政府对各区年终的绩效考核,影响各区党政班子年度绩效排名。严肃督导问责。2018年以来,组织召开约谈会12次,约谈了有关区主要负责同志3次;对风险隐患问题较多的15个街道实施挂牌整治。
客观地讲,深圳的交通虽然总体不错,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包括交通事故总量仍处高位,且波动反复,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此外,货车挂靠问题,客货运重点车辆管理,涉摩涉电、涉重型货车致人死亡数虽同比下降,但仍是重灾区等等。
交通安全永远在路上,一刻不敢松懈。深圳交警将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寻科学管理之路,让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理念成为我们的工作导向并移植到我们每一项工作当中,努力建立标本兼治的道路交通安全长效机制,建设世界一流的交通安全城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