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个城市正在大力推动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测试,南京兴智内路将建设成为首条车路协同应用示范路;广州南沙明珠湾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系统落地,将与智慧路灯结合通过传感器与“城市大脑”实现连结;长沙对外宣布无人驾驶出租车测试期结束,正式开始运营。
交通部也在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东等九省份试点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高速。
车路协同是指路侧V2X设备将道路、车辆、行人的动、静态信息提取、收集并传送,与车辆自身的感知信息融合后,辅助车辆协同控制。而车联网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把人、车、路、云综合在一起考虑,更好的为我们交通出行服务提供了便利,也更好的支持我们汽车实现自动驾驶。
为什么要车路协同?
试图这样理解,车路协同是智能车联网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人开车,驾驶员通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出驾驶动作,保持车距,根据信号灯等环境进行停车、开车、转弯等等反应,这是传统驾驶。
而单车智能自动驾驶发展了好几年,被证实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车上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让车能感知到周围的情况,自动做出反应。单车自动驾驶对于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仍不足,最典型的例子是2018年特拉斯车祸和UBER自动驾驶撞死行人。这也是为何当前行业强调“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强大的网“需要结合,需要车路协同和智能车联网。
毫无疑问,一辆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就绝对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各种设备,各种环境相关联,这也是万物互联的思想体现。
智能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要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车与后台等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
车联网和车路协同都是强调汽车通过通信接收道路环境信息,提高驾驶安全性和效率,车联网从车的角度、车路协同是以道路的角度分别阐述车的智能化联网。
无线通信网络是连接车联网各个节点的传输纽带,是车联网应用广泛落地的基础之一。当前5G已经实现商用落地,对于汽车智能网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在车路协同的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可以在不同的自动化水平上发展,让自动驾驶变成一种可落地的现实。
无论什么驾驶,感知都是最重有要的,车路协同是由“路”来“告诉”车周边的情况。
如何打造智慧的路,其本质就是对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以便于车这个主体的“大脑”能结合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更高效的决策和控制。对道路需要用到的信号灯,指示牌等进行数字化。
也就是说,把先进的设备安装在路上,由路上的设备来进行感知。对道路本身、道路环境进行识别,对道路参与主体的位置、速度以及运动方向进行识别,对道路上发生的异常事件进行识别。
例如检测到有行人就停车,检测到畅通,那就加快速度。此外,对于超视距感知,太远的距离由远处的路侧设备高速你是什么情况,进行加速、减速和绕行等。
从车路协同项目的示范成果来看,通过核心操作系统将车载终端的主要任务进行一体化集成是一条可靠的路径。借助操作系统的基础作业和软硬件协同能力,实现车与车、车与网之间的互联,同时承担硬件数据融合等车路协同特定需求。
车路协同,实质上把车和路看作一个整体。车路协同侧重的是路把感知到的信息传达给车,至于车是人开的,还是车根据路侧设备的提示符而自动驾驶的,以这个分析的逻辑看来,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没有必然的关系。
就像人的身体各个部位产生的动作和行为,都依靠大脑去感知、指挥和调动一样。路侧设备采集到了所有的车的信息,可以上报到一个统一的中心,由这个中心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应用,这个中心就是云脑。
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为何如此火爆?
业内专家认为,产业落地是实现上述战略规划的关键。去年9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今年2月由11个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均对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国家战略层面对自动驾驶的推进。
国家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密集出台了“交通强国”、“智能汽车发展战略”、“新基建”三项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战略,自动驾驶走向产业落地已是铁板钉钉的事,车路协同商业价值不言自明。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产销国,高速公路里程数也已位居全球第一。将如此庞大的车流与路侧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自然可以大幅提升交通效率与交通安全,但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车端、路侧端与通信端各端口间协同部署、协同决策的技术难度。
从最近政府、自动驾驶公司、科技巨头们在推动车路协同大规模落地普及的情况来看,车路协同背后是交通行业的智能化过程,链接这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云服务,是数个市场交汇、融合的大市场,如果将视野放至车路协同产业链的全局,可以发现,要做好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还需要车企、通讯设备厂商、网络运营商、高精地图厂商、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厂商甚至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部门等多方合力参与。
这也就是说,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的崛起既受政策和技术驱动,也是市场驱动下的结果,这是交通智能化的过程,在这个庞大的智能交通市场,每个参与者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各得所需。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