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布《通知》补短板●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县城城镇化公共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县城、县级市、特大镇区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建设,强化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机融合。
具体包括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综合客运枢纽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政府主导停车信息平台等建设;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等,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P+R”停车场建设。
目前全国车位缺口已达约8000万个。在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内停车位仍然存在极大缺口的背景下,“停车难、停车乱”已成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除限行、限牌外,智能停车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将智慧停车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当中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城市建设的思路应该从过去单一解决停车难,转变到统筹平衡停车与行车、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停车与充电的关系。
●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停车供需缺口的矛盾,停车场领域的智能化改造需求仍然较为充分,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未来导向。在智慧停车能够解决缓解交通压力,让出行者更加方便快捷的停车,不再像以前一样找个停车位还需要兜圈子找,那未来智慧停车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呢?
无人值守
由于人力成本高以及技术发展成熟,无人值守停车场近年来也得到逐渐的普及。
据悉,近年来捷顺科技充分发挥研发优势和整合停车业务资源,针对停车场运营方开发停车场云托管业务,捷顺科技推出“无人收费+云端客服+远程运维+应急巡检”全面无人值守模式。
基于捷顺强大的天启智慧物联平台,让系统具备离线支付、离线续传、脱机计费、现金支付、自助找零、电子发票、事后打折、追讨机制等功能,全面解决无人值守场景下的特殊情况漏洞,面向车主端、运营端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人性化趋势
在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上, 工程开发人员更多基于便捷性和车辆人员安全进行考量。停车场管理系统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人机的交互及互动性增强,例如在手机上实现缴费、预约停车等功能。
第二,基于停车大数据而进行人性化推广的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普及,例如消费折扣管理、 VIP 积分管理等。
第三,基于车位的精确诱导,借助多媒体信息发布和显示,可以直接显示停车场空余车位的位置, 从而帮助驾驶人员快速寻找到停车位, 提高停车效率。
联网化趋势
在5G商用领域,车联网有望最快成为商用场景,而智慧停车将成为车联网的核心,利用智慧停车的便捷,将停车数据接入车联网是车联网发展的根本,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解决停车难。
将停车位的数据接入车联网,才能为车主实时提供车位信息及最合理停车方案。智慧停车的推行必将产生一组庞大的停车数据及用户数据,将这些数据接入车联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联网共享数据,以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
定制化的建设需求
通常根据停车场的服务对象不同,可将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不同应用领域的停车场对系统软、硬件要求也有所差异。
对于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配套建设的大型的社会公共停车库,肩负一定的社会职能,需要满足多样化的缴费方式的选择和收费,这是与一般社会停车库所不同之处。
而商业地产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客户一般要求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能够接入客户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满足积分管理兑换、内部进出客户数据分析、管理报表等各类管理要求。
在智能交通建设日趋推进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形下, 停车场相关产品不仅需要能满足简单的车辆进出,更需要能针对不同停车场景满足多样化停车需求。因此定制化服务日益成为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发展的一大趋势。
●鼓励民企参与新基建 智慧停车再发力●
此外,国家发文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会激发民企在智慧停车建设领域的活力与创造力。
对于过去一些企业为追求更高的效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制约了停车场的供给这种现象,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通知》明确提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用于停车设施、公路客运站、乡镇服务站建设,落实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保障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停车场收费市场化后,投资者可以根据供需与竞争状况自行调整价格,投资效益有了保障,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本的进入,增加停车资源。
不过,社会资本是逐利的,为了获得可观的回报,短期内城市停车费既有可能会上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将促使行业提升服务质量。
停车产业市场化运作,将给行业带来创新的动力,推动运用模式创新,如停车服务、维修保养、汽车美容等服务都可以整合一起,为企业创造多元盈利点。
无人驾驶、汽车共享、智能公路、智慧灯杆和共享充电桩的兴起,都离不开智慧停车“最后一公里”的铺垫,可以说智慧停车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亿市场已经在路上。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