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工信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2021-10-14 14:15:32 责任编辑:
摘要:近日,工信部在答复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建议时表示,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信部始终坚持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发展战略,
 
 
 

近日,工信部在答复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建议时表示,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信部始终坚持“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发展战略,同时表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网联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测试示范和试点工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530万公里
 

 

近日,工信部在答复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建议时表示,在推动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方面,中国各地开放3200多公里测试道路,发放700余张测试牌照,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530万公里,长沙、上海、北京等地还开展了载人载物示范应用。

\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选择国内重点高速公路开展车联网部署,支持京沪高速公路车联网改造等重点项目实施,推动G2京沪高速的C-V2X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

工信部表示,支持江苏无锡、天津西青、湖南长沙、重庆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提供跨行业融合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据介绍,工信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新型网络设施、“车城网”平台建设、标准制度完善等,已确定北京、上海等6家城市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在标准制定及技术创新方面,2020年初,工信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研究形成《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新版规范》),已公开征求意见,正在履行发布程序。

《新版规范》放开了高速公路等类型道路的测试限制,允许经过一定里程道路测试、安全可靠的车型产品开展载人载物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实现测试项目和标准规范统一,并明确在一个地方通过检测后进行异地测试示范不需重复检测,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测试示范成本。支持江浙沪皖、京津冀分别签署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实现区域内数据共享和测试结果互认;组织编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共享互认实施路线图》,将共享互认落到实处。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发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支持行业机构和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道路测试,开展多种场景下的示范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结果互认,鼓励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

 

 
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
 

 

此外,工信部还回答了对于关于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技术的建议。工信部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推广应用进入市场普及期,但仍面临充电难等问题。大功率充电可以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具备满足大功率充电的条件。工信部已积极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的制定工作,已提出充电接口相关标准的修订立项计划,正在组织行业进行样品开发和测试验证,并加强与能源行业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标准尽快发布实施,支持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

 

 

 

 

《新版规范》放开了高速公路等类型道路的测试限制,允许经过一定里程道路测试、安全可靠的车型产品开展载人载物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实现测试项目和标准规范统一,并明确在一个地方通过检测后进行异地测试示范不需重复检测,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测试示范成本。支持江浙沪皖、京津冀分别签署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实现区域内数据共享和测试结果互认;组织编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共享互认实施路线图》,将共享互认落到实处。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发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支持行业机构和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道路测试,开展多种场景下的示范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结果互认,鼓励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

 

 
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
图片
 

此外,工信部还回答了对于关于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技术的建议。工信部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推广应用进入市场普及期,但仍面临充电难等问题。大功率充电可以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具备满足大功率充电的条件。工信部已积极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的制定工作,已提出充电接口相关标准的修订立项计划,正在组织行业进行样品开发和测试验证,并加强与能源行业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标准尽快发布实施,支持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