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北京暴雨过后成泽国已经不是第一遭,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方面的深入讨论也已经进行过好几轮。然而,简单地把古代的经典排水案例或者把国外大城市案例和北京相比,事实上都不能拿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大城市排水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的古城、超级大都市来说,这个系统工程随着大城市的飞速建设而导致的失控,并不能简单地从技术层面去讲清谁高谁低、孰是孰非。
“城市排水系统涉及地面渗流、河道排水、城市内河和内湖蓄水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城市发展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于对多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不足,城市河道和内湖缩减,地面渗水能力下降,使暴雨时的排水负荷过高,导致排水不畅,出现积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说。
他认为,城市下水道的建设和改造跟不上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由此出现了许多“欠账”。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变化估计不足。盘子越做越大,很多原本低洼的地方被开发,正是这些地方,成为积水重灾区。
古代的城市建设对于城市规模、人口和现代大都市相比,相对可控。而且,选址多考虑地势、依山傍水,重要的建筑物和权力机构通常占据有利地形,而普通的民居则相对处于低位。更为特殊的是,中国的古城建设和水系之间的关系尤其紧密,传统中的护城河、内河都不仅有着战略意义,更和城市的排水系统联系紧密,依靠自然环境对雨水作出疏导。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并非古代城市的排水技术超过当代,而是其顺应了当时当地的环境、因势利导。在本次的北京暴雨事件中,虽然故宫、团城等古代地标地区免遭水淹,但普通的民居、四合院的进水情况仍然是颇为普遍的。
因此,将故宫、团城等北京城内的古代重要地标拿出来做经典的案例自然有其参考价值,但是放大到整个城市的范围来说,现代都市和古代都市的氛围都已经截然不同——超级大都市的发展早已经不可控,如北京城那般“摊大饼”式地向外发展,范围涵盖低洼之地已经无可避免,而在大城市里填沟渠造楼房之举的频繁也破换了自然水系对于城市排水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此次北京暴雨所呈现的排水系统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诸多弊病的一个集中反映。
而和欧美相比,我国城市规划目前使用的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和方法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标准低于欧美国家,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选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用3-5年。而欧美、日本等国家一般只规定最低限制,而非一个区间,他们的最低限一般为5年或10年。在现实中,中国多数城市会选用最低限来进行设计,也就是按照半年或一年一遇的暴雨强度来设计,而欧美、日本等由于只给出了最低限,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城市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此外,中国现在对于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除此之外,气候变化也是城市排水系统“不给力”的一个原因。未来的排水系统必须将气候变化的因素、人们的实际需求都考虑进去。如果财力许可,旧的城市排水系统也可改建,东京就在1992年重新改建了地下排水系统,耗时14年,地下河深达60米。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