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交通 > 智能公交 > 正文

无人驾驶离中国还有多远?

2015-08-13 10:10:31 来源:华龙网—汽车传媒 责任编辑: tongchunqiang
摘要: 日前,国际自动驾驶研讨会在美国召开2015年年会,会议齐聚并展示了各国汽车品牌最新的自动驾驶研究成果,长安汽车作为中国唯一的MT
        日前,国际自动驾驶研讨会在美国召开2015年年会,会议齐聚并展示了各国汽车品牌最新的自动驾驶研究成果,长安汽车作为中国唯一的MTC(美国移动交通中心)会员参展的汽车企业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无独有偶,在近日举行的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跨界结合,展示和描绘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美好前景,引起广泛热议。无人驾驶,听上去美好而梦幻,好像只能出现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里面,而在现实世界里,它离到底有多远?

技术、市场、法律多重阻碍,无人驾驶前路漫长

早在多年以前,奔驰、宝马、奥迪等国外车企已经着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甚至IT行业巨头谷歌也较早地跨界涉足其中并高调吸引着众人眼光,后续有苹果等科技公司以及特斯拉等以技术创新见长的汽车公司也都积极参与其中。随着无人驾驶概念的盛行,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如长安、上汽、东风等也以车联网和智能驾驶技术为基础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亦深度参与,可谓中外合璧,高手云集,各擅胜场。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处于测试阶段,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就在前不久,谷歌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山景城测试时被追尾,这是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在6年来长达190万英里测试里程中出现的第14次事故。虽然这190万英里的测试中没有出现过由汽车本身导致的事故,但这并不表示其技术已经成熟。毕竟谷歌的测试基本上都是在道路情况较好,且以常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在事故多发的城市道路的测试很少,遇到复杂的城市交通,特别是早晚高峰的交通状况,无人驾驶汽车能否正常识别并行驶,依然需要更长时间的测试来不断验证,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逐一攻克。

对于无人驾驶何时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可能会在十年内进入市场”,国内汽车企业代表长安汽车在智能化战略中也指出到2015年最终实现全自动驾驶。虽然特斯拉和长安汽车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发展的看法不谋而合,但是从技术突破到培育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除技术成熟外,无人驾驶汽车的推广通过配套的道路基建设施解决好“车与路”、“车与车”实时沟通的问题,因为无人驾驶需要通过车联网来实现实时定位、实时路况等服务,这就要求道路上有配套的通信建设,能够使每辆无人驾驶汽车精确地采集到每条公路的限速标准、出入口位置以及路面交通等重要信息。

在此之外,无人驾驶中司机的缺位还将影响现有交通法规的适用性,目前我国道路交通法中,驾驶人是重要的法律主体,而在无人驾驶中,驾驶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事故,是道路信号传输的问题,还是汽车电子元件的问题,是道路基建维护不力还是产品制造存在缺陷,不同的问题应该如何追求法律责任,这些都是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时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汽车智能化正当时

虽然无人驾驶汽车还有很长时间才能真正驶入消费者市场,甚至我们无法真正确信这种目前只会出现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场景能否能成为现实。但是,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即便无人驾驶汽车始终遥遥无期甚至最终无法实现,但在为其进行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汽车集团、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等在车联网和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却已经实实在在或将要更好地改变和提高我们现有的汽车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汽车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安全、驾驶、舒适度和信息服务这四个方面,而诸如激光测距、卫星导航、自动巡航、刹车辅助、疲劳检测和车道保持等技术成果已经被搭载并应用到传统汽车中,为汽车消费者的驾驶带来便捷安全和智能化体验。根据业内专家称,未来2-3年,在时速小于30公里的城市拥堵道路状态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安全系数比较可靠的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将进入成熟的市场,人们由于长时间低速驾驶带来的疲惫将得到缓解,由此可见,汽车智能化将渐成主流趋势。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通过智能汽车技术的积累而逐步解放驾驶者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个质变过程的意义却不能单纯以无人驾驶的最终成功来衡量。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车联网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已经在安全、驾驶、舒适度和信息服务这四个方面为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体验提升。从国家和行业角度来看,自主车企也能够按照《中国制造2025》中加快汽车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的战略要求,围绕智能互联汽车的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品牌竞争实力的赶超,这种意义才是更加重要。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